完善中心学校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和深化义务教育“以县为主”体制改革方案,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理顺中心学校人权、财权、事权的关系。针对中心学校校长和初中、小学校长权责不对称问题,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模式,理顺中心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并逐步建立健全系统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目标管理制度。同时落实校长的中层干部任免、教师聘任、教职工奖惩各项权力,并根据任职年限和工作实绩,定期予以交流,真正使校长有责、有权、有干劲,努力形成调动最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运行机制。
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按照“绩效优先、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原则,把教职工工资待遇与岗位职责、工作数量和工作绩效挂钩,出台具体的岗位管理办法和绩效工资实施意见,把绩效工资与岗位、成绩、贡献挂钩,彻底打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的体制,真正改出活力,改出干劲,形成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工资分配新机制。
第四,加强软硬件建设,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在高度关注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我们要继续加快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差别;高度关注学校安全、维稳等工作,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继续推进以学校标准化和校舍安全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既定目标,科学安排,分步实施,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60所农村中小学和10个教学点标准化建设任务。根据省市统一要求,从今年开始,力争用两年时间,对全县所有中小学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切实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快特教学校、县二中生活用房国债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县第四中学搬迁,推进顺安中学和县职成教中心选址重建工作。在这里重申一次,职成教中心选址重建是县委、县政府从加快东部城区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慎重作出的决策,学校领导班子和广大教师要增强大局意识和服从意识,确保20xx年底完成搬迁工作。
不断改善教育装备水平。县财政从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城镇中小学、农村初中理化生、音乐、美术、体育、劳动技术等教学仪器达到ⅰ类标准,中小学生均图书不低于25册和20册,生均计算机比例达到12:1,并分批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师生桌椅进行更新,从而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办学差距,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切实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教育安全容不得半点疏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作为自已的重要职责,对校园内外饮食经营摊点,要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加强治理,努力构建长效机制,确保学生饮食安全;加强校车管理,在总结钟鸣镇校车统一接送学生试点的基础上,创造条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提高学生交通安全程度。这里特别提出的是,当前的n1h1流感防控工作,给学校的正常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希望各相关要积极给予支持和帮助,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广大学生的防控工作,为广大教师的学生提供安全的教学环境。此外,对于县职成教中心搬迁、茶林中学搬迁以及五松地区学校优化配置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县教体局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稳定教职工队伍。
三、加强领导,强化保障,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做好教育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当前我县教育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保障投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教育齐抓共管新机制。为切实提升全县教育质量,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铜陵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主要领导任第一组长,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组织、宣传、教体、人事、财政、发展改革、建设、房产、安监、公安、卫生、食品药品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切实加强对全县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教体局要切实发挥主管和主导作用,制订教育发展规划,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各类学校的管理和指导,不断提高全县整体办学水平。其他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努力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二是落实乡镇政府责任。自从“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先后从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物力、人力保障,但乡镇对支持教育发展的职能并不能因此而削弱。各乡镇要结合属地原则,切实加强对本辖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各乡镇要成立教育管理委员会,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分管领导为常务副主任,乡镇中心学校校长为副主任,相关部门为成员,切实强化对辖区内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担负起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发展幼儿教育、保障学校安全、加强学校周边综合治理、稳定教师队伍、改善办学条件等工作责任。各学校要主动争取乡镇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县委、县政府每年对乡镇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进行督导考核,并把督导结果作为乡镇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是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坚持教育优发展战略不动摇,依法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改善教育环境和设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均衡教育。全面落实国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等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加强教师工资保障,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将教师办公经费、教育奖励经费、教师培训经费等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根据财力情况逐年提高,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同志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现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共同肩负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只争朝夕和时不我待的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同心同德、开拓创新,为建设教育强县,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