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关于应城市上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9月23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发展和改革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应城市上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并提出了5条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如下:
(一)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全市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4家,新增4家。继续抓好特色板块建设,优质稻板块面积达到53万亩,其中优质糯稻面积达到30万亩,成为全国糯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市;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含套养)达到17.26万亩;“双低”油菜面积达到30万亩;速生林新增1万亩。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市共完成农村劳力转移培训8500余人,占年初计划的106.25%,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三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将杨岭镇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积极学习推广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经验,争取到20xx年,努力把该镇建设成全省深化农村改革的先行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乡镇。目前已完成宣传发动工作,并进入规划设计阶段。四是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共发放惠农补贴资金8405.4万元,比上年增加2014.9万元,增长23.97%。
(二)进一步突出工业主线,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工业经济协调服务,重点抓好电力、运力、大宗原材料的协调调度和企业发展环境整治。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先后组织了4次银企对接会,签订银企信贷投入和合作协议2.35亿元,落实技改贴息资金200万元,85家企业获得了金融部门的综合信贷支持。优化产业结构,启动了应城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了“十二五”规划前期重点课题研究。抢抓国家出台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机遇,研究调整我市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理清发展方向、目标和措施,做大做强我市产业特色,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
(三)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进和项目工作力度,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截止11月,全市内联引资18.13亿元,占年计划20亿元的90.6%;实际利用外资完成2091万美元,占年计划2020万美元的103.5%,同比增长10.7%。对接新增中央投资,积极申报国家和省投资项目。截至目前,已获投资计划的项目26个,总投资额3.6亿元,共争取到位国家和省投资7890万元。重大前期项目取得新进展。华能应城热电联产一期工程项目已拿到国家发改委“路条”;应城国家战略石油地下储气库项目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将适时开工;国家战略石油应城地下储备库项目正在进行地下储油三维造腔试验工作。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武荆高速公路应城连接线、鸿祥油品城二期、新都化工碱盐扩批、汉正街工业园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倾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重点抓好汤池温泉二期开发、应城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和旅游休闲产业的培植,带动和促进全市三产业加快发展。
(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投资吸引力。一是严格依法行政,提升服务效能。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认真落实和完善服务公开承诺制、岗位责任制、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并联审批制、效能考评制等制度,大力推行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的“五办”作风,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百日整治”活动,全力营造“服务优、效率高、发展快”的投资环境。二是创新服务机制,促进企业发展。建立情况报送、上门服务和项目服务、工作督办、财政扶持等工作制度,为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11家企业被列入孝感市“直通车”服务名单,31家企业列入我市“直通车”服务名单,重点协调解决了宜化双环公司“6改10”项目区内46户居民、新都公司“2改6”项目区内420户居民的搬迁问题,促进了项目建设。三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发展平台。探索建设城南新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暨统筹城乡建设发展试验示范区,目前城南新区各项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五)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一是抓好实事工程建设。认真制定了实事工程实施方案,细化了工作任务,明确了具体要求,落实了领导责任,强化了检查督办,有效保证了实事工程任务落实。目前,除城中街道办事处和东马坊街道办事处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因资金问题没有启动外,其他工程均已达到年度建设进度或完工。二是促进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依法规划,依规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把好项目选择关、环境评估关和农民利益维护关,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工作报告,工作报告范文,工作报告格式,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