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四是积极申报立项,争取企业科技创新资金。共争取和投入各项技改资金1181万元,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
(三)加大支农力度,努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今年以来,共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2631万元,重点支持了农田水利、高产农田等农村公益事业和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板块等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巩固了全市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步伐。财政扶贫效果明显,将扶贫资金捆绑使用,扶贫到项目、到个人,改变过去“撒糊椒面”的扶贫方式,扶贫取得实际效果,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活生产条件。安排资金71万元,实施“阳光工程”培训,目前已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4655人次。认真落实中央各种惠农政策,已落实粮食直补面积75.82万亩、综合直补面积75.82万亩和良种补贴面积47.62万亩,共兑付粮食直补资金2562.3万元,让中央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落实退耕还林面积6.9万元,争取退耕还林资金1599万元。加大农业开发力度,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965万元,逐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积极筹措资金204.8万元,支持新建76个、改扩建6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目前已基本完工。
(四)充分发挥职能,努力保障重点支出需要。
一是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自求平衡的原则,合理安排支出。将兑现干部教师工资作为首要任务,在预算中优先安排,积极筹措资金落实“阳光津贴”人平70元,增加干部职工的工资待遇。二是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大力支持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积极争取并合理分配政法转移支付专项资金682万元、争取新增中央政法专项资金210万元,改善了政法部门的办公条件。认真落实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全市减免书费学杂费928万元,使33128名贫困学生得以续学。三是落实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城乡特困大病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军转干部待遇及关心困难群体等工作,截止目前共支出五项社会保险费7400万元、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592万元,使全市弱势群体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维护了社会稳定。
(五)严格依法理财,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全市财税部门紧紧围绕财政收入目标,坚持依法征管、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的原则,不断加大组织收入工作力度,形成了自我加压、奋力赶超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完善了收入目标考核机制,加强税源的适时监控、动太分析和收入调整工作,确保了收入均衡足额入库。继续深化公共财政支出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综合预算和部门预算管理工作逐步规范,部门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在加强收支监管的同时,狠抓政府非税收入征管,努力做到应收尽收,预计全年征收政府调控收入700万元。
(六)强化监督管理,努力维护范财经秩序。
一是规范执法行为。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对涉及财政行政审批和许可项目进行了清理和规范,共清理取消收费项目224项,涉及到31个执收执法部门和单位,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专户管理面达100,专户储存率达99。二是加强财政监督。重点对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中小学“两免一补”、中小学危房改造等17项专项资金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对教育、建设、物价、供销等部门进行常规性财务监督检查,并对查出的问题进行了及时处理,限期改正。三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重新登记,对擅自处置国有资产的单位进行了依法处理,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四是加强会计资质培训。按照《会计法》,重点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新会计制度学习培训,培训人员达300多人次。五是财会核算更加规范。财会核算中心严格履行职责,加强事前、事中监督,有效控制了行政事业费支出规模,规范了各单位财务管理。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经济发展和财政运行中仍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收入总量小、支出压力大,财政保稳定、保重点、促发展的任务很重;财源结构比较单一、区域财政发展不平衡状况没有得到很好改变;地方政府债务包袱重,财政运行面临潜在风险;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一五”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强化管理逐步加以解决。
二、20xx年财政工作初步设想
20xx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大力支持和谐社会建设,有效促进财政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市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依法治税理财,努力促进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坚持量入为出,确保收支平衡;坚持保运转、保重点、保稳定,促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