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物流产业。编制全县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物流产业发展布局和重点。加快郑蒲港建设,力促疏港公路和主体工程尽早开工。启动化工基地专用码头建设,加快华星物流、远航建材大市场等项目建设速度。积极跟踪中铁物流园和马钢物流园项目,力争尽早落户,不断提高物流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五)推进机制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加大改革力度。推行综合执法改革,组建县行政执法局。深化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和工资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规范文化市场,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提高服务“三农”水平。继续完善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改制企业扩大再生产。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组建林业管理服务中心。深入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壮大镇域经济实力。
破解发展难题。加大金融创新力度。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努力推行bt方式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县内金融机构增加企业授信,力争全年新增贷款20亿元以上。切实解决项目用地,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开展项目清理,依法收回闲置土地;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对闲置厂房等存量资产进行分类利用,努力盘活金和纸业、和航特钢等闲置土地资产,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申报独立选址项目,争取单列用地指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依托县劳动力实训基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人才培训。
加强区域合作。坚持东进西迎,双向融入。加速融入合肥经济圈,主动承接合肥辐射,加快产业对接与融合,实现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加快实施东向发展,抢抓南京青奥会机遇,加强与浦口区的对接,努力打造南京都市圈的后花园和卫星城。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全力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继续跟踪马钢长材基地项目,进一步寻求马鞍山、芜湖跨江发展。
(六)加快城镇建设,强化经济发展支撑
完善城市功能。按照“234”的思路,投资20亿元以上,办好活水、扩城、打通道3件事,做好路、桥、水、绿四篇文章。新城区重点推进体育中心、和州大桥建设,启动建设海峰大桥、鹰塘公园、下河塘公园、严家湖湿地公园。老城区完成历阳东路、滨河大道二期、老干部活动中心和城西扩区3平方公里道路框架建设,新建镇淮古桥,重建得胜桥,改造环城东路,编制实施古环城河规划。完善城市功能,加快“五场一厕”建设,加大人行道和小街小巷改造力度。加快天然气项目建设,确保年内部分供气。滨江区完成规划报批,适时启动起步区建设。
加强集镇建设。实施集镇“美化、亮化、绿化、硬化、净化”工程,加大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重点推进沈巷镇华伟城市综合体、乌江镇大井巷广场、香泉镇昭明公园、西埠镇商住中心、姥桥镇育才新街、白桥镇商贸市场和善厚镇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集镇形象,完善集镇功能。
狠抓文明创建。规范城乡建设管理,打击各类违法建设。加大和城“四门”整治力度,集中开展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夜市排档和废品收购点管理,适时启动建设和县再生资源交易大市场。巩固和城客运市场整治成果,规范出租车、公交车运营。加强市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市民文明水平。加大集镇文明创建力度,争创环境优美乡镇。
(七)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抓好节能减排。坚持关口前移,控防并举,严格项目审批,严把环保准入和“三同时”验收关。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重点淘汰小轮窑。加大工业点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治理力度,重点加快和城新老城区、开发区和台创园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适时启动建设沈巷、乌江、香泉镇污水处理厂。加快垃圾处理场建设,确保上半年投入运行。
强化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矿山整治及生态修复工作,关闭部分小型矿山企业,清理矿山废弃地和废弃宕口。进一步加强生态镇、生态村创建,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开展当家塘清淤。加强水资源和湿地保护。继续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大力开展绿地建设,力争新增造林面积超5000亩,新增绿地30万平方米。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管住总量、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提高节约集约利用率。加大耕地保护力度,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加强长江岸线资源管理,严格岸线审批,实行岸线有偿使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
(八)突出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保障民生工程实施。继续实施省确定的33项民生工程。加快就业帮扶平台建设,全面促进充分就业。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加快推进县福利中心建设,确保年内建成。加快校安工程建设,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建设任务,加固改造校舍14.4万平方米。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新增廉租住房200套以上。继续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将和城供水管网延伸至西埠镇。加强物价调控和监管,稳定价格消费水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