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税种结构税种结构是收入来源的直接反映,分析税种能够看出各行业对税种的贡献情况,从税种构成看(表5),沈丘县地方税收以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为主题税种,二者占据了该县税收收入
的绝大多数,二者的增减直接冲击沈丘税收收入的局势。从表5反映情况看,营业税是保持恒定增长的主题税种,起到了带动该县收入增长并支撑收入大局的作用,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县后房地产业的火爆、固定资产投资的居高不下及两大工业园区的快速崛起;这四个税种特别是在至增长较快,主要得益于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下,通过扩大内需支撑经济,实现了经济向好发展,加快了地税收入增长。
(五)行业税收情况截止底,在地税部门登记管理的纳税人为5100户,其中工业企业210家,建筑房地产业27家,餐饮服务业286家,交通运输业8家,从行业看,税收增收主要靠建筑房地产业、邮电通讯、食品工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业、金融保险;化工、棉纺织、机械和造纸网四个产业,由于多数企业为近年新办,企业所得税归国税征收,从至纳税情况看,提供的地方税收较少,对地方税收贡献较少。(见表6)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决定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反映产业结构。以沈丘6年来(-,下同)经济税收数据可以看出,一是依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外经济贸易的拉动,第二产业增加值突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二是经济增长与税收具有协调性。从地税税收构成情况、gdp与税收和财政收入与税收结构看,第一产业未产生税收收入,第二、三产业宏观税负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宏观税负年年高于第二产业;地税增幅年年高于gdp,地税占财政收入逐年提高;三是经济结构决定税源结构。一定时期的经济结构,都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发达国家第一、二、三产业的大体比例为10%、20%、70%,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90%,而沈丘县三产比例为27.8:39.2:33,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72.2%。虽然二、三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沈丘县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从沈丘县地方经济税收收入数据看当地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在产业税收比重上,表现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税收贡献比重不协调,第二产业中的传统制造业化工、机械、造纸网和棉纺织所占地税收入数额虽逐年提高,但占全县地方税收比重不足10%,第三产业中建筑房地产业(含政府工程项目)税收所占比重则高达60%以上。二是税源结构不尽合理,表现为骨干核心企业数量少、贡献率低。全县工业企业总数达741家,地税登记管理的工业企业21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4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6家,缴纳国、地税百万元以上的企业36家,纳税额50万元以上的企业76家。从行业看,食品工业对地方税收贡献较大,并呈逐年增高态势,从的290万元上升到的918万元,占全县地税收入10%以上。造纸网和棉纺织业对地税收入也逐年提高,而其它传统产业提升缓慢。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小企业多,税源分散,对外部环境依存性强、抗风险能力较差,使地方财税收入缺乏核心支撑,并且给税收征管带来很大困难。三是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方向
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是不同的。当前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是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能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调整方向,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提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机制创新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跨越式发展基本态势。
就沈丘而言,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第一产业应以传统农业优质小麦种植和畜牧业为基础,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等,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做优农业产业化;第二产业要以“沙南、沙北两大工业园区”为载体,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加快纺织、食品、机械、造纸网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做大做强规模企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产业应积极利用县域铁路、港口、高速公路优势,以物流业和专业市场为载体,积极引进外资,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业,建立矿山机械、造纸网、农副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扩大专业市场规模,提升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档次,以现代贸易带动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