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20xx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各辖市、区也都成立了协调小组,66个乡镇全部成立了劳动保障所,同时在全市836个行政村各确定了1名基层劳动保障信息员,形成了市、辖市区、乡镇、村四级组织网络。二是强化目标管理。每年,市委、市政府都召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与各辖市、区签订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标责任状,各辖市、区也进一步将目标任务分解到乡镇和村,从市到辖市区到乡镇到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已作为经济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被列入考核体系,连续两年被市政府列为首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三是深入调查研究。市委史和平书记、张庆生副书记,市政府许津荣市长等领导多次对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调研,市人大张学东副主任也多次进行专题调研,市政协周大平主席、张克敏副主席专门在句容市茅山镇召开老区农民增收致富座谈会,市老专家协会也就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行了调研,为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出谋划策。
2、加强宣传发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引起强烈反响。
我们把20xx年4月份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宣传发动月”,并开展了八大系列活动。一是召开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二是举办全市联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型招聘会,20xx年全市共举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招聘会41场;三是开展千名干部下乡活动;四是组织农村劳务输出成员单位对辖市、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检查、调研、指导;五是会同团市委举办康桥工程系列招聘会;六是在丹阳市麦溪镇皇庄村举行农机跨区作业出征仪式;七是编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简明读本;八是开展万名农村劳动力大培训活动。通过这八大活动的开展,使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此外,在《**日报》上开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专版;《新华日报》用一整版篇幅报道了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色工作;《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等14家媒体对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了联合采访。
3、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
一是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资金的投入。20xx年,全市各级财政共安排24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其中市财政安排50万元,同时,市劳动保障部门还向省争取了茅山老区19个乡镇培训补助资金43.45万元,20xx年又争取了省级培训补助资金93万元。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建设。在苏南建立了第一家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同时下发了《关于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意见》,在各辖市、区建立和认定了15家市级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三是下发了《关于开展百期万名农村劳动力大培训活动的通知》。在全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20xx年,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5644人,促进了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从而增强了转移就业的竞争能力、稳定了就业状态、提高了收入水平。
4、加强基础工作,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
一是进一步加大乡镇劳动保障所的信息网络建设。今年,我们积极向省里争取全市66个乡镇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所需的资金,准备为每个乡镇配备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台打印机,使乡镇劳动力市场与市、辖市区劳动力市场联网。各辖市、区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建设,强化乡镇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便捷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丹阳市为该市23个乡镇各配备了一台电脑;丹阳市界牌镇,润州区蒋乔镇、七里镇,京口区丹徒镇都建立了乡镇劳动力市场。二是对全市农村劳动力开展了普查登记。全面了解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数量、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受教育程度、外出务工意愿、培训要求等情况,摸清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统一建卡造册,建立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
二、“十一五”期间就业形势预测
尽管“十五”期间我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但20xx年和“十一五”期间,由于受人口基数、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市仍然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其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相互交织,促进就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