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积极预防阶段(11月—20xx年3月)
在查准、查全、查深的基础上,积极预防廉政风险的发生和演变。本阶段主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1)建立廉政风险信息平台和廉政风险档案库。各单位对本单位现有的行政、
执法、业务信息化管理资源进行补充、整合、提高、完善,并结合上阶段汇总的廉政风险信息,建立廉政风险信息平台和廉政风险档案库。廉政风险信息平台主要内容是:在充分利用现有行政、执法、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基础上,补充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班子考察以及信访、财务、审计、人事等方面信息,增加廉政风险分析、廉政风险测量等功能,掌握各单位、各部门及其党员干部存在的廉政风险问题。廉政风险档案主要内容:一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主要记录党员干部的岗位职责、职务任免、廉政风险查找情况;组织处理、纪律处分情况;个人应申报的相关事项及变更情况;本人及配偶收入、配偶及子女从业情况等。二是按照管辖范围,记录违规违法部门和企业的相关信息等。
(2)建立廉政风险的分析机制,掌握廉政风险发生、演变的表现形式和内在规律。分析廉政风险可能在哪些行政环节、业务环节、管理环节、哪些岗位、哪些人身上发生。风险分析的具体方法:一是环境风险分析法。通过行政相对人和服务对象调查,以此为线索,确定廉政高风险岗位和监督重点;二是由事及人分析法。通过廉政风险信息平台筛选出异常数据并进行逻辑分析,分析行政、执法和业务异常情况背后是否存在人为因素,及时发现廉政隐患;三是流程图分析法。对行政过程或管理流程逐步、逐环节地进行分析,分析其中的漏洞、缺陷。
(3)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模式,提升制度执行力。一是认真梳理行政、业务工作流程。对查找出需要重点防控的廉政风险,要以某一职能流程中某些环节可能出现廉政风险为点,以不同职能定位的行政、业务流程为线,以覆盖各个行政、业务管理环节为面,梳理出若干个需要重点进行廉政风险防控的行政、业务工作流程。然后,按照风险制约化、操作规范化、运作制度化、环节受控化的要求,提出对应若干个行政、业务流程的体现职能定位特点的廉政风险防控模式。二是设计廉政风险防控模式,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廉政风险防控模式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体现单位职能和职责个性特点的,这类模式应针对梳理出来的行政业务流程以及查找出的廉政风险,根据“风险定到岗,制度建到岗,责任落到人”的要求,完善岗位廉政风险管理制度,设计相应的廉政风险防控模式。防控模式的基本要求是:对确认的廉政风险,能以锁定履权界限、规范程序操作、实行权力的相互制衡为手段,做到“三个防止”,即防止个人说了算或暗箱操作,防止权力失控,防止可能出现的管理漏洞和问题,达到阻断廉政风险变成现实的要求。基本内容是:行政、业务流程确定廉政风险防控模式的名称;简要描述行政、业务流程中各个岗位可能存在或发生的廉政风险;各个岗位权限的界定;权力履行的程序;细化权力制约的各项制度、规定的操作办法。第二类是体现行政事业单位共性的,这类模式主要是指各单位都应该建立的“三重一大”议事规则、行政招待费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规范操作程序,完善责任追究制度。通过两大类防控模式的建立健全,使监督制约机制延伸到行政、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一个点、线、面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控制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提升制度的执行力。
(4)运用科技手段,逐步建立健全廉政风险电子监察防控系统。结合市在建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在设计廉政风险防控模式时,要对梳理出来的行政业务以及查找出的廉政风险,依托科技手段,通过网上行政、业务流程的优化、固化和程序化,实现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政处罚和重大事项决策等各个重点环节的实时监督和数据测量,以此分析判定廉政风险程度,并实时进行廉政预警,实现对廉政风险的动态防控。
(三)有效控制阶段((11月—20xx年3月)
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核心环节在于控。本阶段主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审核。原则上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体现单位职能和职责个性特点以及体现行政事业单位共性的两大类廉政风险防控模式均要形成标准化文件(包括电子文本),送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审核。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在接到送审文件的15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返回,各单位修改定稿。定稿后交市纪委、监察局备案。
Tag:工作体会,班主任工作体会,银行工作体会,总结报告 - 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