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教师,就应有责任,有义务,有职责。恪尽职守,尽职尽责,这是教师必须遵守的师德。
然而,师德,作为特定职业人群的道德建设,说到底是一种个人的道德修养,它更多地依赖教师个体的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内外兼修”,而不是简单地用条文约束和用评分数据体现臧否奖惩。如同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一样,那些形成文字的师德标准也只能是师德的底线,逾此线则无“德”可言,就要用职业规范来惩诫。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师德建设,不应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创建活动,而应该是一种润物无声的细微。师德不良,最受伤害的就是学生,最终影响的是社会大众。所以,良好的师德首先应该惠及学生,推而广之再延伸至促进社会文明。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过如下一段话:在学校当了若干年的教师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绪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让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每每读到吉诺特的这番话,我都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我坚信这番感触蕴涵着一位优秀教师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力量,由此才能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感悟出如此深刻的师生关系。
师德在细微处,这就需要老师们从点滴做起,身处教育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口,立德为先,调整心态,创新教学,不辱使命。而教师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不仅可以影响到其他人群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净化社会空气,更会恩加学子、泽被后生,从而培育出具有健康心智和学习能力的学生,使之逐步成材,传递人类文明的薪火。
第一篇结束,第二篇开始
听刘希良老师演讲后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刘希良专家的报告,使自己在师德方面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教师提高师德水平是教书育人的需要,没有良好的师德就谈不上教书育人。教师的师德主要体现在平时工作之中。教师在工作中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师德行为,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行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智慧的启发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体现者。教育需要情感,需要科学,需要艺术三者集中于一身,才能成为道德高尚,深受学生欢迎的人。
教师如果不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注重师德修养,就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也培养不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改正不良的风气和言行,使自己的言行规范化,为学生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工作中让家长满意,让学生满意,让社会满意,真诚的善待每个学生,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赢得社会的普遍理解和信任,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热爱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的准则,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孩子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对工作有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热爱学生,是教师职责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这种爱,是不能以血缘关系和个人的得失为准则的,教师应当把它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学生。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学生很善于观察和思考,对你的一言一行,他们都在观察并做出反应。如果他们确实地感到老师是在诚心诚意爱护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倾向你,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反之,如果他们感觉到你没有爱生之心,他们就会对你采取冷漠、猜疑、反感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这样的话,无论你怎么苦口婆心,他们也不会接受你。有爱心,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对学生爱之愈深,教育效果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