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是兼职的。上市公司聘请独董时也过分追求名人效应,聘请知名的现任政府官员、高校的知名学者。这些官员、学者大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有各种社会活动,再加上有的独立董事同时在多家上市公司兼职,如果要完全履行其职 www.xxk123.com (www.xxk123.com)责的话,恐怕时间和精力不够用,疲于应付。
独董还存在知识构成及专业背景问题,可能阻碍其发表建设性意见。大多数情况下,独立董事不是来自上市公司所属部门和行业,而是来自不同部门和作业。在这种情况下,独立董事就很难对公司动态和具体业务有细致入微的了解,加上公司业务日益复杂和专业化,更增加了独立董事对公司详细情况掌握的难度。
另外,仍存在独董与经营管理层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经营者有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对上损害所有者利益,对下损害职工利益。这就需要独立董事站出来,维护广大股东的利益和职工的利益。由于独立董事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管理,其获取信息的方式只能是由公司提供,所获知的信息存在虚假误导、歪曲的可能。公司如果没有本着真实诚信原则,对独立董事进行陈述,那么独立董事对公司内部真实的运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是不得而知的。根据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公司经理层的汇报,能够定期或不定期提供书面材料的公司仅占17.6,53.36的公司在召开董事会后的大约一个星期左右才将会议的议案和有关资料交到独立董事手里,19.78的公司独立董事仅在召开董事会前三天才能获得会议的有关资料。由于信息的不充分与不及时,很难期待独立董事能够有效地发挥其监督与决策的作用。
有的上市公司并没有真正重视独立董事,公司的一些内部情况并没有及时准确告知独立董事,这当然影响独立董事的决策。甚至有独立董事被公司欺瞒而对公司的违法事件一无所知。如果独立董事在不完全了解、未来得及了解或根本就无法了解真实情况的条件下,签署了事后引发法律后果的文件,那么,法律并不因独立董事的信息获得性弱而豁免或减轻其法律责任。作为独立董事,个人的力量是不足以与公司相抗衡的。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良知”,而必须要由有效的制度安排来保障。
完善独立董事的制度性举措
如何从来源、提名选聘机制,法律环境等方面入手,保障独立董事行使职责的独立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独立董事的提名选聘机制
我国独立董事的功能应该主要定位在对控股股东及其派驻上市公司的董事、经理人员以及与母公司关联交易的监督制衡、审查和评价。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应主要体现在与公司没有根本的利益关系,独立于大股东,代表全体股东利益,对特定的事项发表独立意见而不受任何一方的左右。于是有关专家提出独立董事产生程序的如下设想:大股东回避原则。有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大股东不得参与聘任独立董事的任何过程,包括直接或间接推荐、面试、考核等,更无权以任何理由对独立董事的人选进行否决;中小股东选举原则。独立董事必须经中小股东选举,选举方法应在公司章程中规定,如公司章程中未做规定的,则应按经中小股东多数表决通过的方法进行选举,独立董事的续聘应按同样程序办理。
任职资格和任期约束
虽然目前证监会对独立董事候选人的资格已有规定,例如,规定独立董事候选人要有独立的身份,要具有足以独立地履行其职责的个性、品质、经验和能力。但这些规定未免有些空泛。从维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看,独立董事的功能与注册会计师相同或相似。所不同的是注册会计师维护所有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而独立董事主要侧重于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要成为注册会计师,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执业资格,而现在对于独立董事的资质几乎没有任何要求。这种状况不仅造成独立董事的任职人员滥竽充数,客观上也导致中小股东对独立董事的严肃性及可信度的怀疑。因此,对其任职必须“苛刻”,宁缺毋滥。必须规定独立董事的候选人都必须经过资格培训(过渡时期)或考试(条件成熟以后)并获取资格证书。没有获取资格证书的人不得担任独立董事。另外,要对在任职务及兼职做出限制,例如,在任的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不得担任两家以上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实职兼职超过三个的,不应担任独立董事。
为了防止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及经营管理层经过一段时间共事而被“同化“,还必须规定独立董事的任期。可以参考美国大部分州的公司法规定,独立董事在公司任职不得超过3年。满3年后,该董事可以继续作为董事留任,但将失去其独立董事资格。
Tag:规章制度,公司规章制度,办公室规章制度,常用范文 - 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