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也不像消息那样严肃和凝重,如果所写的题材允许的话,它会有较多的趣味性和幽默感。外国记者有时还拿总统开玩笑。
布什尝试用法语对话
法新社肯纳邦克波特1989年9月1日电 自从今年2月在渥太华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尝试之后,美国总统布什就曾说过他再也不愿在公共场合学着讲法语了。但是,8月31日他当
着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的面又勇敢地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
马尔罗尼总理在对美国肯纳邦克波特的布什总统的家乡进行了24小时的私人访问之后,他按照加拿大的习惯先用英语后用法语谈了他同布什会谈的结果。布什总统用法语说了一声“谢谢”。但当一位加拿大记者问他是否愿意用法语来回答他的问题时,布什总统却断断续续地回答说:“不。我不想试了。我记得在渥太华的教训。”这后一句比较复杂一点的话还是用英语说的。后来在接见一位加拿大女记者时,布什又用法语对她说:“夫人,您有问题要问我吗,或者别的……”后面的话简直叫人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了。
人们记得布什总统在今年2月10日第一次以总统身份访问加拿大首都时,曾试图用法语来说明天气很冷,结果说成了“天气像地狱一样的冷”,这句话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布什总统承认,他的惟一的一门外语——法语的学习还完全处于“书本阶段”。
这善意的调侃其实并不损害总统的形象,倒写出了总统颇具人性的平易的一面。
3.特写的类型
从特写所体现的新闻价值着眼,可分为三种。
其一,新闻性特写。
新闻性特写是对当前公众感兴趣的事件所作的时效性很强的特写性报道,往往以“侧记”和“花絮”的形式出现。
其二,趣味性特写。
这种特写不关心热点新闻,没有明显的时效性,常以奇闻趣事为题材,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和娱乐心理。如《装了假牙的狗》。
其三,实用性特写。
强调生活性和实用性,也没有明显的时效性。如1999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市场专题”刊登的《皮衣变轻了》和《小棉衣古韵新曲》。
从特写的题材角度出发,可分为四种。
其一,人物特写。
以人物为中心,但既不是人物消息,也不是人物通讯,而有些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素描。如合众国际社记者写中国蓝球运动员穆铁柱的《快乐的巨人》,美联社记者写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的《清朝贵族:我过上了真正幸福的生活》。也有写反面人物的,如新华社记者写四人帮受审时狼狈模样的《在被告席上》。
其二,事件特写。
事件特写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写,为了写出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一般截取事件的一两个精彩片断或精选一两个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如美国记者威廉·劳伦斯随美国飞机到日本长崎投掷原子弹之后写下的《原子弹摧毁长崎》,对飞行过程和原子弹爆炸时的情景作了详细的描写。美国记者威廉·克莱格的《日本投降》,对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的接受日本投降仪式的场面作了细致的刻画。
其三,景物特写。
景物特写跟风貌通讯有些相似,但侧重于对场面的描写。例如1999年10月4日《中国青年报》《“节越热闹,花市越红火”》一文,就是一篇景物特写,请看片断:
10月2日下午,位于北京花乡的玉泉营展销厅。
“看看这花篮,康乃馨、天堂鸟、菊花。送朋友多合适,80元。”年轻的女老板热情地介绍。更有意思的是“国旗当成鲜花卖”——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花篮里。“这种花篮这两天买得很快。”
旁边的卖花的小伙子招呼:“这个插花叫‘小家庭’。”“小家庭”是三朵康乃馨。
利用花市的繁荣景象写出了国庆节的喜庆气氛。
其四,专题特写。
写一个问题或一种社会现象。如1989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棉花,棉花……》一文,描写了农民家里棉花堆积如山,棉纺厂却没有原料的奇怪现象,并揭示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棉花收购价格太低。1999年10月8日《中国青年报》上的《在伍家沟听故事》,对一个人人会讲故事的“故事村”作了专题报道。
(二)新闻特写的写作
1.开掘好的题材
丹尼尔·威廉斯在他的《特写写作技巧》一书中说:
只要你稍稍具有一点想像力,你就会发现,寻找特写题材是易如反掌的事。睁大眼睛,观察你周围的生活,你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题目可写,你一辈子也写不完。
……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好的特写素材。
他实际上是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光有生活还不够,还需要观察和一定的想像能力。当然,真正发现好的特写题材并不像他说的那样“易如反掌”,真像他说得那样,新闻写作岂不成了做游戏一样轻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