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在拦河闸上观看冰凌的专家告诉记者,今年是文开河,凌块较小。如遇武开河,这里水鼓冰裂,震耳欲聋,场面更加壮观。黄河工程管理局副局长王继军说,由于黄河开河场面雄伟,每年开河时,都有不少人前来观看,在拦河闸看开河已成为三盛公枢纽的一景。
黄河开河后,温暖的河水挟带着数不清的小鱼、小虾,引得成群的天鹅、鸿雁、野鸭等候鸟旋舞、觅食。当地群众告诉记者,每年黄河开河期间,都有大量的候鸟随汛而来,最多时一群有几千只,其中多数都是政府重点保护的天鹅、鸿雁等珍禽,当地因此流传着“七九河开看天鹅,八九雁来听雁鸣”的民谚。
这些候鸟是在南方度过了漫长的冬季后,迁徙北方西伯利亚地区途中路经此地的。由于长途跋涉,候鸟需要在中途补充食物以增强体力,而黄河在开河过程中,大量的鱼虾随河而下,恰好为迁徙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因此就出现了“冰河融化、百鸟争鸣”的奇特景观。
为了保护这些长途迁徙的鸟类,近年来,沿黄地区政府明令禁止两岸捕杀鸟群,特别是对天鹅、鸿雁等重点保护鸟类的聚集区,划定了特殊的保护范围,随汛而来的鸟类因之逐年增多。
凌汛之夜,在内蒙古黄河两岸的防洪堤上,点点篝火伴随着开河的涛声,当风跳跃,在黄河两岸形成迷人的夜景。
在乌拉特前旗先锋河道管理段的一个护堤点旁,记者遇到了35岁的护堤员张二荣。他长着一副方脸盘,两道抬头纹,看上去要比他实际年龄大一些。他说,每年开河期间,他们都要日夜巡堤查险。为了驱走夜晚严寒,同时也为了避免天黑不慎掉进冰冷的河水中,他们便在护堤点周围点燃几堆篝火。
张二荣的护堤点是建在黄河大堤旁土台上的一间50平方米的小房,他和妻子李和霞就常年住在这里,是黄河沿线有名的“夫妻护堤点”。张二荣告诉记者,常年生活在防洪堤上,已使他们习惯了篝火伴星光,堤上听涛声的生活。
内蒙古自治区黄河防凌前线指挥部负责人郑春茂对记者说:“过去,由于堤防质量差,每年凌汛期间,河水淘堤、串堤、决口等险情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堤防不断加固,防凌措施逐年加强,凌汛险情大大减少。”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