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范文中心常用范文晚会节目水库管理处建国60年征文:大别山里那座矗立的丰碑» 正文

水库管理处建国60年征文:大别山里那座矗立的丰碑

[10-15 15:18:25]   来源:http://www.xxk123.com  晚会节目   阅读:8465

导读:(一)历史上的那条河一场夏雨过后,古湄水两岸峰峦锦缎般隽秀。发端于天堂寨的古湄水,由条条涓流汇聚而成,奔腾而下,东折经流波,北流入麻埠,汇东淠河与两河口,再过六安,出正阳,入淮河,浩浩荡荡,蔚为壮观。暴雨过后,古湄水渐涨,这条被称为“茶麻gu道”的河流,瞬间变成一条蜿蜒、咆哮、金黄的巨龙。仿佛看见几个刚出道的排工,谨慎地将满载的毛排停靠到岸边;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排工,却趁着水深流急,向河心撑去。昔日的古湄水,今日的西淠河。建国前,在偏远的大别山区,陆路交通极为不便,西淠河就成为皖西山区沟通外界的主动脉,毛排就担当起运载货物的交通舟。据《金寨县志》记载:“民国初期,县境陆路交通仅有人行大道和山间小路,水路有史河、西淠河两航道,用毛排(即毛竹排)在县内外进行货物运输”、“该航道(指西淠河)属自然航道,可常年通航。”那时,流波、麻埠等地的茶麻竹木等山货,依靠毛排顺水而下,运往六安、阜阳、蚌埠等地销售,返回时运进食盐等生活用品,正所谓“毛排月月来盐米,山货年年出竹杉。” 这条黄金水道,就是皖西史学上的“茶麻gu道”。这种用40根毛竹扎制而成、可承载三千公斤货物的毛排,和驾驭毛

水库管理处建国60年征文:大别山里那座矗立的丰碑,标签:迎新晚会节目单,文艺晚会节目策划,http://www.xxk123.com

(一)历史上的那条河
  一场夏雨过后,古湄水两岸峰峦锦缎般隽秀。
  发端于天堂寨的古湄水,由条条涓流汇聚而成,奔腾而下,东折经流波,北流入麻埠,汇东淠河与两河口,再过六安,出正阳,入淮河,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暴雨过后,古湄水渐涨,这条被称为“茶麻gu道”的河流,瞬间变成一条蜿蜒、咆哮、金黄的巨
龙。仿佛看见几个刚出道的排工,谨慎地将满载的毛排停靠到岸边;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排工,却趁着水深流急,向河心撑去。

  昔日的古湄水,今日的西淠河。建国前,在偏远的大别山区,陆路交通极为不便,西淠河就成为皖西山区沟通外界的主动脉,毛排就担当起运载货物的交通舟。据《金寨县志》记载:“民国初期,县境陆路交通仅有人行大道和山间小路,水路有史河、西淠河两航道,用毛排(即毛竹排)在县内外进行货物运输”、“该航道(指西淠河)属自然航道,可常年通航。”那时,流波、麻埠等地的茶麻竹木等山货,依靠毛排顺水而下,运往六安、阜阳、蚌埠等地销售,返回时运进食盐等生活用品,正所谓“毛排月月来盐米,山货年年出竹杉。” 这条黄金水道,就是皖西史学上的“茶麻gu道”。

  这种用40根毛竹扎制而成、可承载三千公斤货物的毛排,和驾驭毛排、被尊称为“披毛祖师爷”的排工,都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隐退于历史舞台之后,凝练成淠河史上的文化符号。如今,在皖西大地,大人们常戏称尿床的孩子为“排长”、“撑毛排”、“下正阳关”,常将刨根问底的人说成“抵老坎子”(原意是排工用竹槁抵在岸边的坎上,为毛排掌舵),诸多俗语,都与西淠河有关。

  西淠河养育了皖西人,孕育的皖西文化,也催生了流波、麻埠、苏家埠等历史名镇。在**水库库区烟波浩瀚的水域下面,静卧着有近1500年历史的古镇——麻埠。被冠名为“小上海”的麻埠,每逢茶叶飘香或线麻上市时,这里便一夜间沸腾起来,热闹的码头、来往的茶客、地道的徽剧,俨然一幅深山里的《清明上河图》。距麻埠下游40公里处的重镇苏家埠,曾经商贾云集,船筏近千,镇内设有“陕西会馆”、“山西会馆”、“湖北会馆”、“徽州会馆”等众多会馆,爱国名将刘铭传曾在此设有当铺,美孚石油公司在镇上设有代销点,苏家埠因此被誉为“小南京”。

  这条永无倦意、奔腾不息的大河,蜿蜒百余公里,润泽万野,是皖西人最美最神圣的大河。由于西淠河走势西南高、东北低,又自海拔1700多米的高处激流而下,造成“有雨则来势迅猛,无雨则极易干旱”的现象,始终像一条难以驯服的犟牛。据《金寨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至**大坝建成的仅10年间,全县发生洪水的有6个年份,累计受灾农田110.94万亩;出现旱灾的也有6个年份,累计受灾农田128.55万亩。真是十年九灾,非涝即旱,给皖西人民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人身财产损失。

(二)西淠河上的丰碑

  春天的**,绿树繁荫,花团锦簇,散发着令人迷恋的纯净芬香。繁星点缀的夜幕下,大坝安详地沉睡着,显得格外静谧。

  5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由燕子河、青龙河、宋家河等七条支流相继汇集成的西淠河主流,在麻埠镇转了个急漩,就肆虐地向黄石冲方向滚卷而来。

  黄石冲向下至虎头潭的数公里,山势雄伟,河道狭窄,特别是樊家冲附近,河谷陡然成 “v”字形,岸壁陡峭,令人生畏。西淠河主流蜂拥至此,便是激流迸发,显得格外跋扈恣睢。山洪暴发时,这里水势汹涌,巨浪拍岸,振聋发聩的涛声,令人摇魂荡魄。

  这里曾是西淠河咽喉要道,这里有个响当当、沉甸甸的名字——**。

  时间追溯到1950年。当时,淮河流域普降大雨,作为淮河支流之一的西淠河首当其冲,西淠河沿岸房屋尽毁,饿殍遍地,皖西人民饱尝了水患无常的悲惨与辛酸。随着一代伟人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一部在深山里攻坚克难、彪炳史册的奋斗史就此拉开序幕,西淠河安澜的千年梦想即将变成现实。

  1951年秋,第一支勘测队伍跋山涉水进驻淠河西源,随后库区五万多群众战略大转移,万余治淮大军陆续开赴工地。两年的寒暑易节,我们的前辈用“誓叫河山改模样”、“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在这座深山里披星戴月,辛勤劳作。他们挥锹取土,开山凿石,手拉肩扛,用鲜血和汗水在西淠河上浇筑起一座稳如磐石的丰碑,用团结和奉献在大山深处谱写了一曲治水的凯歌。

  **大坝建设工程规模宏大,工期紧迫,任务艰巨,在当时极其有限的条件下,两年内要完成90万立方米土石方的挖采工作,22.7万立方米坚石的开挖任务,3余万立方米混凝土的灌浆浇筑。由于缺乏大型机械设备,要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需要党心和民心的强大合力,需要无限的智慧与坚韧的毅力。因而,在这片弹丸之地上,不断出现了一个个奇迹:发明了斜钢塔 www.xxk123.com (www.xxk123.com)箕斗提升设备,创造了管道循环水冷却浇筑……。据《**站志》记载:“由于施工中取消了坝体纵缝,采取了合理的冷却方式……不仅为国家节约了数千吨水泥,而且在坝体质量和经济诸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62年波兰专家来**水库考察,第一次发现大坝廊道不但不渗水,而且很干燥,不由的连声称赞:“了不起!了不起!”这些,都是水利前辈们的杰作,

[1] [2]  下一页


Tag:晚会节目迎新晚会节目单,文艺晚会节目策划常用范文 - 晚会节目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