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还有一种改法呢!“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一童子在左,手捧宝剑;(生接读:一童子在有,手执麈尾。)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生接读: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读改后的句子,再提炼孔明的举止打扮要求自己做到哪几点?。
5、师:是呀,孔明的安排的确让人匪夷所思!同学们,你能否用清楚的话说说孔明如此布局的用意所在?请你选择其中一句来说说。
ppt出示句式:孔明“①②③④⑤⑥”是为了 。
生自由选择,凭借句式,进一步梳理、言说;生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孔明“空城计”的用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尽皆隐匿”)
6、师:你们刚才所说的这些正是孔明空城计想要达到的效果。那么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ppt出示:孔明这样做是为了 。
7、师:是呀,空城计中的这番布局真是太妙、太绝了。谁能来读读孔明这番命令的话呀?
(学生读的不好,教师这样引导:丞相说话吞吞吐吐,神色慌张,看来丞相心中无底呀,哎,此番我等命休矣!学生读的好,教师这样引导:丞相说话神定气闲,胸有成竹。心中定有退敌妙计,我等尽可放心!)
8、师:孔明刚才的命令和他自己的一些举止打扮中,我们一定体会到了孔明之智表现在“空城计”的————(板书:布局巧妙)
四、聚焦“起因、结果”,再探孔明之智————沉着冷静、料事如神
1、师:空城之计,大智大勇。那么除这之外,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孔明的“智”呢?
学生关注首尾,自主划找还能体现孔明智慧的句子。
2、根据学情,随机选取以下板块交流。
◆板块一:聚焦“结果”,感受“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2)读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师:刚才有同学说司马懿是多疑之人,这点我非常认同。但我想追问一句,司马懿将大军尽皆退去的时候,是在犹豫中撤退,还是在坚信中撤退?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司马懿的言行中去感受司马懿撤军时的坚决,并随机板书:尽皆退去)
(3)师:是呀,司马懿的多疑,孔明料到了;“尽皆退去”的结果,也正是孔明所预料的。这里我们看到孔明表现出来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智”呀?————(板书:料事如神)
◆板块二:聚焦“起因”,感受“沉着冷静”的智者形象
(1)辅助设问:如此巧妙的空城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出来的?
(2)理解情况危急及敌我力量的悬殊。本文由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
①用分数“150000/2500”感受敌我力量悬殊
②朗读感受当时情况危急。
a、抽学生读好“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b、加上“报”字再读。“报————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3)小结:面对众官的尽皆失色,说说孔明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智”?(沉着冷静)
五、拓展延伸,激活阅读期待
1、师:面对众官尽皆失色, 他沉着冷静;面对大兵压境,他巧妙布局;最后敌兵尽皆退去,他又料事如神。诸葛亮的“智”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呀!(教师边说边用箭头指向课题中的“智”字,同时擦去旁边那个大大的问号。)哎,这个时候知道事情真相后的司马懿可是最不高兴的人了,想想,这时他会有表情,又会说些什么呢?
2、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们看看罗贯中是怎样写的。齐读————
ppt出示:懿悔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 ”
3、师:其实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事例写到孔明的智慧。同学们,这里我找到了其中几个章节,课后大家可以用今天所学的方式,再去读小说,感受更丰富、更精彩的孔明智者形象。
《三国演义》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Tag:听课评课,听课记录范文,听课反思,教学资料 - 听课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