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爱。昨天五年级四位老师以风格各异的教学设计给我们演绎了四个精彩的课堂教学。
作为观课者,我的观察维度是课程性质,观察视角是课程的实施。就我所听的五年级老师们的授课,我从以下观察点来具体谈谈感受。
一、预设的教学方法
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老师们遵循“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创造”的教育理念,围绕“激趣质疑,引入新课——初读课文,体会内容——再读课文,感受真情——拓展延伸,感悟真爱”五个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朴实无华,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老师们的课堂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概括地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
本次课的教学,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完成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学生自由读、默读、个别学生及教师示范读,这种充分的“读”,将读落到了实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出母亲的“精彩”与父亲的“糟糕”的内涵。同时,教学中做到读与思,读与说,读与写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培养了学生自主读书,合作探究的能力。
其中,李老师的首尾对读,课题的反复回扣,紧扣人物语言的体会读,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落实,同时在抓住人物语言的三种形式,在文中找出来进一步体会读,让语言回归文本,帮助学生更好感悟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教学重点得以突破。
王老师的课,教材处理独到,读题之后引导审题,让学生说出对课题的理解。让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小组读、角色扮演读、齐读等,读懂句子表层的意思。课堂上,老师非常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很重视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阅读。课堂上注意多种形式的活动方式,有学生个体的自学、研究,又有小组间的讨论、研究,更有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的语言,不管是指令性的语言,还是评价性的语言,都富有理性和激情,能引发学生的激情,如让学生读:精彩极了“该怎么读,谁行?”“你很有思想、你的看法的确不同、我真佩服你......”让学生在这样充满赞赏、充满鼓励的课堂中,迸发出激情。
闫老师的课,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准和认知水平,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情感氛围为特色。教学程序比较简洁自然,重在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上。
蔡老师在引导学生静心品读完母爱的词句之后,顺着情感的自然发展,重点让学生去体会此刻巴迪真实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自然会从文本中的词句,如“迫不及待”“认认真真地誊写”“描上花边”“怀着自豪感”“满怀信心”等很自然地体会到作者当时兴奋、激动、自豪、满怀期待,甚至都快飘飘然的心情。而就在这当头,老师的导语可以这样设计:那么当巴迪怀着如此期待的心情等到的又是什么呢?以此让学生去感受父爱以及这样晴天霹雳的反差所带给学生的也许连自己也承受不了的沉重打击,学生自然也会深切体会到巴迪当时为何痛哭、对父亲的话根本来不及去想它的真实心理状态。
2.微妙而有效的细节处理。
现在我们常常会看到或听到这样一些话:“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演绎精彩”等等。的确,我个人倒觉得细节在很多时候,隐隐之中它就是一堂课的教学重点或难点。比如这节课,有很多细节的处理,都闪现着老师个人的教学智慧。如王老师课堂上,学生在感受巴迪母亲对他的评价时,学生的思路很清晰,知道从“眼睛亮亮地”“兴奋地”“搂住了”等词语感受母爱,老师还根据学生体悟到的一个“嚷”字,让生细细品读起。老师随机提醒学生:“兴奋后面还有一个字‘嚷’,你能把母亲嚷着说的话读出来吗?在老师看来,这个“嚷”字的魅力很足,它至少向我们传递了巴迪母亲无论从说话的语气上、神情上、动作上都对小巴迪极高的评价。让样一个看似平淡的字眼解读得得很丰满,味道十足。还有一处,留给我的印象也特别深,当巴迪怀着急切的心情等待着父亲的回来,快到八点,父亲终于回来了,可是巴蒂听到的却是父亲“糟糕透了”的评价,此时王老师及时创设情境,学生扮作父亲,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