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行行重行行》赏析» 正文

《行行重行行》赏析

[12-07 13:58:36]   来源:http://www.xxk123.com  高一语文教案   阅读:8174

导读: 从“行行重行行”到“越鸟巢南枝”是一个段落,前边都是平声韵,接下来从“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就换了仄声韵。从内容上来说,经过“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么一个想像的飞扬回荡之后,现在他又回到了无法改变的现实之中,因此就产生了更深的悲慨。词人冯正中有一句词说“天教心愿与身违”,事实与你的盼望往往是不相符合的。日子正在一天一天地过去,尽管你不放弃希望,尽管你打算等到海枯石烂的那一天,可是人生有限,你能够等得到那一天吗?在这里, “相去日已远”和前边的“相去万余里”似乎是一个重复,但实际上并不是简单重复。因为“万余里”虽然很远,但毕竟还是一个有限的数字,而且它所代表的只是空间,并没有时间的含义,而“日已远”三个字则进一步用时间去乘空间,所得数字就更是无穷无尽了。而且更妙的是,这“日已远”三个字又带出了下一句的“日已缓”,从而使人感到:离人的相思与憔悴也是一样无穷无尽的。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就是从此句变化出来的。但柳永的那两句却未免带有一些着力刻画的痕迹。而且那个“悔”字还隐隐含有一些计较之念,不像“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在外表上所写的只是

《行行重行行》赏析,标签:高一语文教案模板,http://www.xxk123.com
  
   从“行行重行行”到“越鸟巢南枝”是一个段落,前边都是平声韵,接下来从“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就换了仄声韵。从内容上来说,经过“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么一个想像的飞扬回荡之后,现在他又回到了无法改变的现实之中,因此就产生了更深的悲慨。词人冯正中有一句词说“天教心愿与身违”,事实与你的盼望往往是不相符合的。日子正在一天一天地过去,尽管你不放弃希望,尽管你打算等到海枯石烂的那一天,可是人生有限,你能够等得到那一天吗?在这里, “相去日已远”和前边的“相去万余里”似乎是一个重复,但实际上并不是简单重复。因为“万余里”虽然很远,但毕竟还是一个有限的数字,而且它所代表的只是空间,并没有时间的含义,而“日已远”三个字则进一步用时间去乘空间,所得数字就更是
  无穷无尽了。而且更妙的是,这“日已远”三个字又带出了下一句的“日已缓”,从而使人感到:离人的相思与憔悴也是一样无穷无尽的。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就是从此句变化出来的。但柳永的那两句却未免带有一些着力刻画的痕迹。而且那个“悔”字还隐隐含有一些计较之念,不像“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在外表上所写的只是衣带日缓的一件事实,内中却含有一种尽管消瘦也毫无反省、毫无回顾的意念。倾吐如此深刻坚毅的感情,却出以如此温柔平易的表现,这就更加令人感动。
  
   如果说前边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之中含有一种希望的想像,是向上飞的;那么接下来的“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两句之中就含有一种失望的想像,是向下沉的了。我以为,这两句是这首诗中最令人伤心的地方。因为,前边所写的离别只是时间与空间的隔绝,两个相爱的人在情意上并没有阻隔,所以虽然离别,却也还有着一份聊以自慰的力量,而现在连这种自慰的力量也蒙上了一层阴影。他说,天上太阳的光芒那么强烈,但也有被浮云遮住的时候;那么,美好亲密的感情就没有被蒙蔽的时候吗?而且那远行的游子不是果然就不回来了吗?这个“游子不顾反”的“顾”字,有的版本作“愿”,但我以为应该是“顾”。因为,“不顾反”和“不愿反”的意思是不同的。例如汉乐府《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说的是一个贫苦人家,丈夫不得已而出外谋生,但他惦记着家中的妻子儿女,刚出东门又走了回来,可是回来看一看,家中实在无法生活,最后还是得走。所以这是“不顾”——不是不愿回来,而是不能回来,暂时顾不上回来。当然,这里的“游子不顾反”其实很可能就是因不愿反所以才不回来。但思念的这一方不埋怨他“不愿反”,却替他着想,说他是“不顾反”,这就是《古诗十九首》在感情上的温柔敦厚之处了。
  
   那么“浮云蔽白日”所比喻的是什么呢?有的人把这首诗看作思妇之辞, 比如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就说, “浮云蔽日,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负心”。那么, “白日”就指的是游子; “浮云”
  则指的是游子在外边所遇到的诱惑。《西厢记》里的崔莺莺送张生时说,“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像此处栖迟”,就是这个意思。可是,我在讲词选的时候曾提到过西方的符号学,符号学理论认为,当一个符号在它的传统文化中使用了很久的时候,它就形成了一个code——语码,使你一看到它就会产生某些固定的联想。“浮云蔽白日”就是这样一个语码。从《易经》开始, “日”这个符号就是国君的象征。所以饶学斌的《月午楼古诗十九首详解》说:“夫日者,君象也,浮云蔽日所谓公正之不容也,邪曲之害正也,谗毁之蔽明也。”这是以“白日”比喻国君;以“浮云”比喻谗间的小人。可是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白日”是比喻被放逐的贤臣,如李善《文选注》引陆贾《新语》说: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彰日月。”然而实际上,游子、国君、逐臣三者本来是可以相通的。因为在中国的伦理关系中,君臣关系与夫妻关系很为相似。如果那个行者是游子,则可能是说他在外另有遇合,不再想念家中的思妇了;如果那个行者是逐臣,则可能是说
  国君听信谗言放逐了他,使得他再也不能回到朝廷中了。杜甫的诗说:“每依北斗望京华”,又说“此生哪老蜀,不死会归秦”,那种对朝廷和君主的思念,实在并不亚于思妇对远行游子的思念。
  
   上次我引过钟嵘《诗品》的话,说十九首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所谓“惊心动魄”,不一定非得是豪言壮语或者光怪陆离。这首诗中接下来的“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就真正是惊心动魄的——纵使你不甘心放弃,纵使你决心等到底,可是你有多少时间用来等待呢?时间在不停地消失,一年很快就到了岁暮,而人生很快也就到了迟暮。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归于寂灭,所有相思期待的苦心都将落空,这是多么令人恐惧而又不甘心的一件事!事实上,这又是人世间绝对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是多么平常而且朴实的语言,然而却带有如此强烈的震动人心的力量!但这首诗还没有就此打住,接下来的结尾两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令人看了更是伤心。这两句也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我们先看“弃捐”这个词。汉乐府有一首《怨歌行》说: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首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汉成帝宠爱赵飞燕,不再喜欢班婕妤,于是班婕妤主动要求到长信宫去侍奉太后,并写了这首诗。诗中说,当初我们俩的情意像白团扇这么圆满,这么纯洁,然而我经常恐惧的是:到了秋天,天气凉了,你就把扇子扔到盒子里不再使用了。“弃捐”,就是被抛弃的意思。显然,这是弃妇之辞。所以“弃捐勿复道”的意思是说:你抛弃了我,使我如此伤心,从此我再也不提这件事了。可是,如果我们不从弃妇的角度来看,则还有另外一个可能的解释,即“弃捐”的本身就是“勿复道”。意思是:我们把这种不愉快的话题扔到一边,再也不要提它了。这样解释也是可以的。但为什么要“弃捐勿复道”呢?因为,说了不但没有任何用处,反而会增加自己的悲伤,而且,对于那种无可挽回的事,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一切唠叨和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模板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行行重行行》赏析》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