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点语句点拨:
1.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点拨:前句是由上文事例得出的结论,后句是由结论得出的观点,自然回答上文设问:“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双重否定句更显立场鲜明。
2.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点拨:作者认为凡是职业都是神圣的、可敬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都又是社会性所需要的,不可缺少的,“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劳动价值相同,“并没有高下”。说明“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3.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
点拨:“但是我要问他”结合演讲的情境与听者交流,有一种面对面说话的语气,容易引发听者共鸣。一个反问“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是上文“做工苦”的假设推论,接着作者举了“我”劳作苦,别人不劳作“赌钱吃酒”也苦推翻了“不做工就不苦”的假设,说理充分。两个“难道”领起的反问句增强了辩驳的气势。
3.主题:
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4写作特点: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5.体验拓展
创业的故事 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到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的第一人”。古今中外,这样的人很多的,你能说说他们的故事吗?
一生磨一镜
在荷兰,有一个刚初中毕业青年农民,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一份替政府看门的工作。他在这个门卫的岗位上工作了60多年,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也没有再换过工作。
也许是工作太轻闲,他又太年轻,他得打发时间。他选择了又费时又费工的打磨镜片当自己的业余爱好。就这样,他磨呀磨,一磨就是60年。他是那样的专注和细致,锲而不舍,他的技术已经超过专业技师了,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他们都要高。借着他研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科技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从此,他名声大震,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了他看来是高深莫测的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到小镇拜会过他。
创造这个奇迹的小人物,就是科学史上鼎鼎大名的、活了90岁的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他老老实实地把手头上每一个玻璃片磨好,用尽毕生地心血,致力于每一个平淡无奇地细节地完善,终于他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他的上帝,科学也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自己广阔地前景。
我的故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八年级语文试题,语文试题,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试题 - 八年级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