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试题九年级语文试题《醉翁亭记》精细阅读» 正文

《醉翁亭记》精细阅读

[08-31 05:47:24]   来源:http://www.xxk123.com  九年级语文试题   阅读:8674

导读: (二)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节选自《五柳先生传》)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醉翁亭记》精细阅读,标签:语文试题,http://www.xxk123.com
                                    (二)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节选自《五柳先生传》)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于: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因以为号焉。                 (2)故自号曰醉翁也。
  3、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1)《五柳先生传》中能概括介绍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的一句话是:
   (2)《醉翁亭记》中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句是:
  4、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1)五柳先生:

(2)醉翁:

〖答案〗
   1、(1)造:往,到。 (2)于:从。(3)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1)于是把它作为自己的号。(或“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
   (2)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号叫醉翁。
   3、(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答“不慕荣利”就可得分)(2)环滁皆山也。
   4、(1)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答“忘怀得失”也可得分)
   (2)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或“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也可得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九年级语文试题语文试题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试题 - 九年级语文试题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