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试题九年级语文试题《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正文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08-22 13:46:20]   来源:http://www.xxk123.com  九年级语文试题   阅读:8757

导读:(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10.这两段文字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8、①门②精巧,精妙9、①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草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②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景尤不可言,花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标签:语文试题,http://www.xxk123.com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10.这两段文字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8、①门 ②精巧,精妙

9、①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草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②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后者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王子猷住在山的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欣然起行             (2)

[1] [2] [3] [4] [5]  下一页


Tag:九年级语文试题语文试题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试题 - 九年级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