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这样!应该让小也听到这话!小也已经跑远,况且他能否明白这其中的奥妙?
小也的目光总是怯怯,好像妈妈是大灰狼变的。回到家,陶影拿出卷尺,要给小也重新最一下身高。
“我不量!人家都说我够高了,就你说我不够。你不愿意给我买票,别以为我不知道!只要你一量,我一定又不够了。我不相信你!不相信!”
陶影拽着那根淡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
9.第二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了小也怎样的心理活动?(3分)
10.第5段中陶影为什么“站住了”,而不是追上去?(2分)
11.选文写陶影带儿子 ,因 一事被儿子 。(3分)
12.如果小说不加入卖冰棍的老太太称量小也身高的情节,会对文章内容有何影响?(3分)
8、陶影为什么给身高不够的儿子小也买票?她愿意买吗?
9、文中划线句子属什么描写方法?
10、选文最后写小也把票“粘在嘴唇上,噗噜噗噜吹着响”,表现他此时什么心情?试以小也的口吻写几句他此时的心里话。
课内阅读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
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②按照往日的逻辑,冲她这份态度,陶影就不买票。今天她说:“买两张票。”
面容凶恶的售票员眼睛很有准头:“这小孩还差一厘米,不用买票。”
小也立刻矮了几厘米,而绝不是一厘米,买票与不买票强烈地关系着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
两毛钱就能买到尊严,只发生在人的童年。没有一个妈妈能够拒绝为孩子提供快乐。
“我买两张票。”她矜持地重复。
③他们掏出了五元钱。钱是装在一个信封里的,他们早做了准备。他们量过墙上那条红蚯蚓,知道它的缺斤少两。
“那天您终于没有参观,这是我们的一点赔偿。”年长的干部说,态度很慈祥,看来是位领导。
陶影没有接。那一天失去的快乐,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了。
“如果您不要钱,这里有两张参观券。欢迎您和孩子到我们那去。”年轻些的干部更加彬彬有礼。
这不失为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建议。但陶影还是毫不迟疑地摇了摇头。那个地方,对于她,对于小也,都永远不会激起快乐的回忆。
“你到底要哪样呢?”两位干部一齐问。
是的,陶影在这一瞬,也在问自己。她是个生性平和的女人,别说是两位素不相识的老年人登门致歉,就是红衣青年本人来,她也不会刁难他的。
她究竟想要什么呢?
她把小也推到两位老人面前。
“叫爷爷。”她吩咐。
“爷爷。”小也叫得很甜。
“两位领导。钱请你们收起,票也收起。就是那天当班的查票员,也请不要难为他,他也是负责……”
两位干部。一看陶影说得这样宁静,反到有些无措。
陶影把小也拉得离老人更近些:“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
1、第①段文字:
(1)说说陶影乘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段文字主要用___描写,描写了她看重的是____。这样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是_____。
2、读第②段文字,陶影为什么要为未满买票标准的儿子买一票?这时她看重的又是什么?
3、读第③段文字,陶影为什么只须来人向小也说明“妈妈没错”,她看重的是什么?这样做值得吗?
4、请合理想象当两位干部向小也说明事情的原委后,小也会怎样?陶影会怎样?在以后的日子里,小也会如何对待妈妈?
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小也长这么大,还没见过佛。陶影心里是不信佛的,她不会让小也磕头。这是迷信,她知道。
门票五块钱一张。如今庙也这样值钱了。票是红案上的老张给的。期限一个月,今天是最后一天。老张神通广大,什么人都认识。有时拿出一本象撕掉皮的杂志说:“见过吗?这叫大参考。”陶影觉得论个头,它可比报纸样的参考消息要小得多,怎么能叫大参考呢?问老张,老张也说不清,只说别人都这么叫,许是把杂志拆开来一张一张铺开,终归是要比那张小报大的。想想也有理。仔细看那打字印的参考,上面还在议论海湾战争会不会打,其实大家都在谈伊拉克的战争赔款问题了,说他们除了伊拉克枣,不知道还有什么。不管怎么说,陶影还是佩服老张。为了这锲而不舍的佩服,老张给她这张票。“就一张啊?”感激之余,陶影还不满足。“爷们就算了,领孩子开开眼呗!不满一米一的孩子免票。实在不愿意去,到门口把票倒腾出去,够买俩西瓜的!”老张设身处地为她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