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试题高三语文试题古代诗歌的延伸题目(转王大绩老师)» 正文

古代诗歌的延伸题目(转王大绩老师)

[02-08 14:28:41]   来源:http://www.xxk123.com  高三语文试题   阅读:8284

导读:【例二】对于下面这首诗第二联即第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喻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 新城道中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注]①这首诗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②铜钲:铜锣。③西崦:西山。④饷:犒劳。[译诗] 新城道中东风像知道我将要踏着山路出行,特意吹断了屋檐间滴答答的雨声。晴空的云朵给山岭戴上棉絮帽子,初升起的太阳把铜锣挂在了树顶。低矮的竹篱旁山野桃花笑意盈盈,溪边柳枝自在摇摆沙底水流清清。这时侯西山的农家应该最快乐了,都忙着烧煮青菜犒劳春耕的男丁。[延伸样例]

古代诗歌的延伸题目(转王大绩老师),标签:语文试题,http://www.xxk123.com

【例二】对于下面这首诗第二联即第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喻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

                               新城道中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这首诗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②铜钲:铜锣。③西崦:西山。④饷:犒劳。

[译诗]                          新城道中

东风像知道我将要踏着山路出行,特意吹断了屋檐间滴答答的雨声。

晴空的云朵给山岭戴上棉絮帽子,初升起的太阳把铜锣挂在了树顶。

低矮的竹篱旁山野桃花笑意盈盈,溪边柳枝自在摇摆沙底水流清清。

这时侯西山的农家应该最快乐了,都忙着烧煮青菜犒劳春耕的男丁。

[延伸样例]我认为“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的比喻,虽够不上精妙的上品,但也有着稚拙的趣味。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用“絮帽”喻山头的“晴云”,用“铜钲”喻树梢的“初日”,从形态、色彩等主要方面看都很贴切。虽然“究非雅字”,但用在一首描摹山野田家生活的诗里,也别有趣味。如果说“颇拙”,那也拙得有趣,拙得自然。试想,春雨乍停,晴空白云,新树初阳,诗人在去往杭州的山路上,边走边看,内心充满着新鲜感和喜悦情,甚至焕发出几许天真童趣,于是“絮帽”“铜钲”这两个卡通式的比喻脱口而出。这一对比喻的不足在于静滞,欠缺激发读者联想、想象的神韵和魅力。如果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苏轼自己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种动态画面、神来之笔相比就逊色了。这也有点儿像同是喻庐山瀑布,徐凝的“白练”就比不上李白的“银河”。但是,“絮帽”“铜钲”毕竟不同于以“玉尺”喻鱼跃,用“银梭”喻燕飞的拙劣修辞。大致而言,它们还是可以接受的。

【例三】有词评家说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下面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之风,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加以赏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试题语文试题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试题 - 高三语文试题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