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灾生产看。面对7月份暴雨和大暴雨灾害,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一条心、全厅上下一盘棋,打赢了抗灾生产的攻坚战,展现了农业部门
www.xxk123.com
(www.xxk123.com)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灾害发生后,我厅立即成立抗灾救灾领导小组,先后启动四级和三级应急响应,出台救灾技术方案,抢在第一时间,组织专家指导组分赴灾区,指导抗灾生产。我们先后争取中央和省里支持,共落实抗灾救灾资金2.29亿元,养殖业恢复生产贴息贷款资金2亿元,是近年来争取资金最多的一次。多次召开抗灾救灾紧急电视电
话会,紧急动员全省所有农业部门干部职工和技术人员,深入抗灾生产,积极开展抗灾自救月活动,落实“六抢”技术措施。创新救灾资金使用方法,采取发放实物的方式,选派38名处级干部督导落实中晚稻促弱转壮补助资金。同时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广泛开展抗灾技术宣传,指导农民科学救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网、《农民日报》等众多中央媒体,对我省开展抗灾救灾,力夺秋粮丰收进行了专题采访和系列报道。我省首创的免费提供种子、化肥的做法,农业部高度肯定,在全国推广。
(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强化对龙头企业的跟踪服务,开展精品名牌创建,加快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农业整体效益显著提高
从龙头企业发展看。我们创新板块建设思路,围绕企业建基地,建好基地引企业,确保了龙头企业加工原料需求。加快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支持建设2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园区全年贴息3300万元,加大对龙头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与省信用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向开发银行推荐30多个重点项目,共融资50多亿元。为17家企业担保贷款2.56亿元,目前在保余额达到13.5亿元,担保公司是全省国有担保行业风险最低、效益最好的。龙头企业发展加快,相继上马新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显著提高。农产品出口加快,截至10月份出口创汇总值达到8.2亿美元,同比增长41.8%,预计全年有望超过9亿美元。1-10月,66家重点监测龙头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67亿元,同比增长24%,税后利润16.9亿元,同比增长45%。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800亿元,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新增6家,总数达到25家,产值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超过6个。
从品牌建设看。组建由奥星粮油、洪森油脂等13家企业参加的湖北省油脂产业联盟,双低菜籽油影响力大幅提升。争取省政府支持,拿出1000万元,支持茶叶加工,开创品牌,成功推出萧氏高山明珠有机乌龙功夫茶新产品,萧氏茶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扶持壮大畜产品本土品牌,成功推介“小胡鸭”、“思乐”等畜产品加工品牌。推出“大山鼎”高山蔬菜品牌。隆重举办第二届中国小龙虾节,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核心媒体强势宣传推介“楚江红”小龙虾、“梁子”牌河蟹、“洪湖渔家”生态鱼等品牌,水产品品牌建设迈出坚实的一步。组织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武汉农博会等各类产品交易会、推介会和展销会,共签订协议定单金额100多亿元,提高了我省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从创新农村经营体制看。实施组织推进、组织示范、人才培训、农超对接和品牌培育“五大工程”,支持省级示范合作社创建,目前,全省经工商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11014家,比上年增加4126家,出资总额133亿元,成员总人数13.17万,大力实施“十千百万”工程,省级示范社达到133个。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实施农机跨区作业,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年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4亿元,补贴农机具26万多台,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756家,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56%,机械插秧和油菜机收水平分别位居全国第3位和第1位。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合理引导农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省承包耕地流转面积418万亩,加上季节性,土地实际流转超过500万亩,流转比率超过10%,高于全国8.8%的平均水平。
(三)立足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和部门建设,农业部门整体形象、服务能力和工作质量明显提升
从体系建设看。加紧完善以农技推广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村能源服务体系等为重点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省实行“管理在县、服务在乡”模式的县市达到80%以上,85%以上的市县设立了农产品质检机构,县级农业综合执法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业远程教育网和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25个县市,全面启动“12316”热线。争取省政府召开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责任制和省级检测经费,切实加强源头治理,落实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确保了消费安全。创新培训载体,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新型农民培训,完成培训任务18.4万人,科技示范户达到36.8万户。新建农村能源服务网点270个,总数达到4568个,覆盖率60%以上,大幅度调整能源建设投资结构,新增沼气用户40万户,普及率达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