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加快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是用好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要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服务业领域的投入。二是要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龙头,巩固壮大原有的旅游景点的同时,抓好洪家渡库区旅游景点和“九洞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切实做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红色和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力度。三是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制定鼓励营运客货运输车辆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村客运,继续加快客货运场站建设。积极吸引区外投资者到我区兴办货运企业。四是不断改造和提高以商贸餐饮服务、交通通信、金融保险为中心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房地产、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产业,依托科技进步,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五是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认真执行经济适用住房政策,鼓励发展经济适用住房,适度发展中高档商品房,有计划地建设廉租房,加快实现住房商品化。
(四)坚持生态环保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一,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抓紧启动实施各项重点节能工程,严格实行新上项目尤其是高耗能项目的高起点准入,抓好冶炼、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确保现有能耗水平不再上升并逐步下降,从整体上实现今年单位能耗下降5的目标。同时,把结构调整与节能降耗结合起来,积极合理发展低能耗产业。
第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不断开发新能源,充分利用再生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工艺和先进设备;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并在征地、审批和投资环境方面予以倾斜。积极配合做好省在织金开展重化工循环经济试点的工作。积极抓好毕节市煤电化一体化全省的循环经济试点项目,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加快沼气池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今年增加建设2.66万口沼气池,要不断扩大绿肥种植面积,推动养殖业发展,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净化农家卫生环境。
第三,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资源保护。要继续实施好以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等为重点的林业建设工程,把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等配套措施结合起来,切实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长远生计问题。要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继续推进以发展沼气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条件。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生态处理,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第四,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努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围绕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的目标,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节能降耗改造和新能源开发利用,并建立节能降耗监测指标体系。在节能方面,启动实施热电联产、余热利用、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节能工程,深入开展节能降耗“521”工程,积极推进建材、煤炭、电力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的节能。积极推进薪炭林、风能、抽水蓄能、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瓦斯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池和省柴节煤灶。在抓好节能同时,要健全节水管理体制,深入开展节约用水,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和重点企业废水循环利用。
(五)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制,全面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防止备案成为变相审批,尽快适应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二是完善投资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按公益性、基础性、竞争性三大类项目的划分原则,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健全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和招投标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从工程咨询、投资项目决策到设计、施工、监理,逐步实行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估制度和责任追究制。三是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电力、煤炭、公路、市政公用事业、水利、旅游等领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第二,继续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一是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二是要坚持“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制保障、放手发动”的方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竞争政府投资项目。三是要积极组建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解决贷款难问题。四是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两烟”、煤炭、电力等重点税源的征收管理,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五是要积极运用经济手段,重点建立政府贴息引导机制、项目贷款担保机制和有效的贷款偿还机制,引导信贷资金投向,推进“政银合作”、“校银合作”、“企银合作”。六是要加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管理,充分发挥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融资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处理好供销、粮食体制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加快国有商业企业改革步伐,逐步建立健全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七是按照省的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启动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开展全员聘用试点,积极推行绩效挂钩制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