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地区拟通过调整职能,整合编制人员,成立招商引资局,列入行署工作机构,专门从事招商引资的日常工作。全区各级尤其是地、县市工作部门都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的作用,提高办事效率;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建立客商评定投资环境机制,及时受理客商投诉,认真解决投资者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全面实行政府部门办事内容、办事程序、办事权限、办事时限、办事结果以及收费依据和标准“六公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遏制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积极配合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公安、消防、国土、城管等执法执纪部门,规范行政行为,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优惠的政策环境、公正的法制环境、诚信的社会环境,热心为外来客商服好务并解决实际困难,对侵害外来投资商财产人身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影响毕节投资形象的人员,要坚决予以查处,努力把试验区真正建成投资创业的热土。要充分利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搭建的平台,加强与深圳的联系,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同时,要加大外来投资煤电企业的后续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其积累的资金的再投资、再创业。
第四,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一是根据省的安排部署,不断完善对各县(市)的投资环境综合考核办法,深入宣传《贵州省外来投资者保障条例》,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要建立统一对外、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和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协调的管理机制,努力改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增强政策透明度和稳定性,严格执行损害投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二是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切实防止引进不符合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三是积极参加与东部发达地区区域的经济合作,争取在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开发,发展药业、特色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劳务输出等领域的合作取得新的进展。搞好与兖矿、国电、华电、金元电力、新澳集团、香港瑞安集团、美国汉氏公司等优势企业集团的合作。继续深化与深圳对口帮扶城市的经济合作。坚持利用外资与扩大出口相结合,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扩大利用外资渠道,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区内优势企业加强与区外、省外、国外技术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
(六)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及社会保障工作。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矛盾,鼓励自谋职业,实行多种形式再就业,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工作取得的成果,切实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各级财政也要进一步加大对“低保”的投入,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低保”的标准和补助水平,要规范“低保”的申请、审批、发放和监督工作,切实防止不正之风。继续实施扶贫工程项目,引导贫困户发展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林、药、果、蔬菜、畜牧业和家庭副业,建立农村咨询信息服务网络,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投入,改善城乡人民的居住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二,继续推进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继续推进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巩固“两基”攻坚成果,确保威宁、赫章两县“两基”通过省政府验收。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实施范围,建成农村寄宿制项目学校56所,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要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建立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的进程。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农村农教科相结合的路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集中力量加强毕节学院的建设,改善毕节学院的办学条件,设置适合毕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专业,更好地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注重推广和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三,切实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强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继续实施国家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63个农村乡镇卫生院,开工建设2个县医院,继续抓好纳雍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启动毕节、金沙、大方三县市试点,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合作医疗保险覆盖全区农村。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加快建立完善对农村部分计生家庭的奖励扶助制度,全面推进“少生快富”工程,高度重视治理人口出生性别比上升问题。围绕完成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主要指标,建立健全规范化管理经济性工作机制,加快建立以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为重点的利益导向机制,有效推进工作重点转移、工作重心下移、切实加快“村为主”管理进程,确保全区符合政策生育率提高到88以上,推行村(居)民自治的村达95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8‰以内,人口自增率控制在9.2‰以内。大力繁荣文化广播事业。逐步把文化事业的发展引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轨道;推进经营性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体制创新;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和投入,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培育和发展有毕节特色的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建设,争取立项建设1个县级宣传文化中心,6个乡级精神文明活动中心,20个村级精神文明活动室;创造条件,努力实施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发展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事业。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全区农村卫星电视“模改数”工程,确保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82.21和84.76以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