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五”期间水务发展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水务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一是科学发展观对水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和谐社会建设等要求,为新时期水务工作指明了方向。水务工作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着力解决水务发展与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水务的社会服务功能。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在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中,作为提供基础支撑和保障的水务工作责任重大,必须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等方面,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三是执政能力建设和依法行政对水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水平。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查找执政能力建设、水行政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切实解决好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问题。
根据这一形势和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务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坚持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前提,以防洪保安、节水增效为重点,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手段,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讲求效益,继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各项水利改革,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适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务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
(一)完善防洪保安体系,着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按照给洪水以出路的原则,继续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手段,不断提高防洪减灾综合能力。一是加快松干堤防升级达标工程建设,到20xx年,争取完成城郊和沿江8县(市)堤防达标任务,进一步提高城郊和重点地区的防洪能力。二是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新建水库工程的力度,到20xx年,力争完成1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争取开工建设3座防洪水库,进一步提高调控洪水的能力。三是切实加强城区和平原低洼地区的排涝设施建设,抓紧现有排涝设施的更新改造,逐步健全和完善城镇排水和农田排灌系统,努力提高防洪除涝的综合能力。四是科学合理开发滩涂资源,完成江道滩岛整治工程8处。同时,加强水文报汛和旱情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不断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提高防汛抗旱预测、预报、预警工作水平和决策指挥能力。加强防汛抗旱知识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构建全民防灾减灾体系。
(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着力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按照《xx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的要求,通过建设各类水源工程,强化水资源管理,逐步完善全市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不断提高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一是以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为目标,加快供水工程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争取31座供水水库早日立项建设,继续新建扩建水厂、铺设和改造供水管线,有效缓解重点地区和城镇的缺水状况。加强城镇供水安全保障和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干旱、水污染、设备故障等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提高全市供水保障率。到20xx年,全市新增县镇年供水能力5100万立方米。二是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建管并重,逐步形成全市农村安全供水的新格局。到20xx年,基本解决83.7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居民饮水达标率达到78,农民生活用水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三是重视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全面主动应对干旱,完善易旱地区和严重缺水地区抗旱预案,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确保城乡生活用水,努力满足生产和生态用水。
(三)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着力改善城乡水环境面貌。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以恢复和改善水生态功能为目标,不断加大水环境整治和水资源保护力度。一是根据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开展水域纳污能力核定工作,着力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工作。到20xx年,全市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城镇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75。二是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强化地下水水质监测,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全面保护地下水资源,特别是进一步压缩城区地下水的开采量,促进地下水的采补平衡。三是积极推进河道整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加大城镇水环境保护力度,完成城区内河综合治理任务。四是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依靠生态自我修复,加强水土流失重点地区的综合治理,进一步扭转我市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到20xx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万亩。五是强化县镇污水治理工作,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率,实现县镇污水集中处理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