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突出工业园区建设,壮大工业经济实力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围绕振兴传统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新型产业,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效益并重,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培育创新型人才、骨干企业、名优产品为重点,着力在建设一区两园、发展五大集群(能源、建材、化工、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上下功夫,力争培植10户以上全市“10强50户”企业。认真落实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心,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抢抓天水装备制造业发展机遇,支持骨干企业扩大规模、改进工艺、兴办关联企业,做大做强电力能源、建筑建材、化工颜料、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工业,确保全县工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确保节能降耗指标不突破控制指标,实现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突出发展商贸旅游,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建设中国供销甘谷物流园区,打造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在陇东南有引领作用的商业物流中心。加快城区便民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和农产品产地市场改造建设,完善城乡现代流通网络。改造提升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业,积极发展金融合作、中介组织等新型服务业,健全现代服务产业体系。按照“融入大关中、建设大景区、发展大旅游”的思路,整合资源、打造精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点为目标,加快大像山景区开发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建成以大像山、姜维墓、古风台等为主的石窟文化、三国文化、先秦文化和以古坡、武家河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圈,形成关中—天水经济区大旅游的链接亮点。力争到2015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
(五)突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围绕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三级城市目标,启动实施县城三版规划,坚持沿河修堤、沿堤修路、沿路建城,实施南北滨河路东西延伸工程,完善城区路网结构,形成渭河川道大城区的基本框架,力争“十二五”末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加快县城西区城乡一体化开发建设,有计划地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强城区给排水、供热、供气、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便民市场、停车场、公厕等公用设施,增强城市服务功能。科学规划,重点突破,分类型、分层次推进小城镇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加快新农村建设,以沿川、沿河、沿路为重点,连片规划建设一批示范村,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打通断头路,连接联网路,提高县、乡公路等级,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逐步扩大农村公交覆盖面,努力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
(六)突出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全市建设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为契机,争取实施低碳型农业示范基地、循环农业发展基地、农村清洁工程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和农村沼气,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相互融合、延伸链条、循环发展。突出抓好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改工作,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安全、宁静、生态五大环保工程,加大水源地保护和各类污染防治力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全力实施县城南北两山绿化、籍河流域生态治理、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等生态建设工程,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七)突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突出抓好城区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实施各类校舍建设工程,基本消除c、d级危房,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校,建设全省教育强县。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引进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县医院标准化建设、中医院特色专科建设和乡镇卫生院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体制。以建设全国历史文化名县为目标,加大文体设施建设投入,新建县博物馆、体育馆和影剧院,加快建设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实现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注重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充分发挥文艺协会、民间文艺团体的作用,加强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大力倡导优生优育,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