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按照县城及小城镇发展规划,为城镇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水利保障。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长极,城镇的发展离不开水利的发展,城镇的发展对水量、水质、水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科学调配水资源,加强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主水与
客水的优化配置和联合调度,调剂余缺,以丰补歉。按照水质类别和水功能的高低,分质供水,优水优用,优先满足城镇居民生活用水。要注重城市水利建设,让城市贴近水系,让河流融入城市。要以长河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大力推动中小河流治理步伐,确保防洪安全,同时,以水为纽带,建设生态河道和景观河道,把城市建设、城市防洪、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集于一体,提升县城及主要城镇的质量和品位。
3、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步伐。水利现代化就是用先进的思维来改变传统的治水观念、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工艺设施、新型的仪器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网络化的信息系统装备来管理水利。一要加快实现防汛抗旱信息化。要加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建成以决策支持、视频会商系统为核心,水雨情信息采集及工程监视系统为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持,防汛通信系统作保障的高效防汛抗旱信息化系统,实现全县从水情、雨情、工情信息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洪水预报的自动化。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小(一)型水库和重要小(二)型水库河道、重点河段等的水情、雨情、工情的自动化监控。二要加快实现水资源管理数字化。对用水、蓄水、降雨及污水排放等进行实时计量监控。逐步实现县与市、省之间水资源信息共享。三要节约用水制度化。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探索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用水指标体系,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深化水价改革,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引导人们自觉调整用水数量和用水结构,开展节水工程建设。
4、以水管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促进水管单位自身发展。目前我县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在内部机制改革、运行维护经费落实等方面不到位。为此,要深化水管单位内部改革,根据水管单位特点,积极推进人事、劳动、分配等相关制度改革,建立起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水管单位内部良性运行机制。要与财政等部门加强联系,争取工程运行维修养护经费得到落实。要搞好水利经营。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经营。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供水潜力,积极发展供水产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供水结构,拓展供水市场,建立多元化水市场,提高工程效益,增强水管单位造血功能,提高职工收入,稳定队伍,保障水利事业的良性发展。同时,要加大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并推动以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形式的用水者民主参与工程管理的体制,充分发挥农村水利工程的功用。
5、高度重视水利队伍建设。要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稳定、精干、高效的基层水利队伍。调整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不断加大防汛防旱、规划计划、水行政执法、规费征收等管理工作力度,尽快实现从建设者、经营者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逐步消除基层水利管理中的缺位、错位、越位现象。加强能力培训,不断提升基层水利队伍的整体素质,制定激励政策,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水利单位工作,充实基层水利队伍。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水利安全“四大保障体系”
水利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我县的水利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保障水利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水利安全 “四大保障体系”。
1、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原则,构建防洪减灾保障体系,确保防洪安全。防洪减灾体系是保障经济社会安全,减少洪涝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要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的建设方针。一要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加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力度,到20xx年前基本完成规划内的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强河道堤防整治,用3~5年时间,初步完成长河等主要河道治理任务,达到设计防洪标准。开工建设县城防洪工程,提高县城防洪能力。二要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制定、完善防汛应急预案,加强研究,提高预测、预报、预警和调度的水平,科学利用雨洪资源;初步建立洪水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洪水风险控制目标和规避洪水风险的措施;加强河道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抢险救灾网络,提高抢险救灾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
2、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原则,构建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确保供水安全。城乡供水安全体系是满足经济社会对水资源的不同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兴建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二要加快城乡供水网络建设。大、中、小供水网点相结合,在城镇或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实行集中统一供水,集中开发水源,统一规划管网,提高城镇供水保证率和农村供水普及率;在居住分散、地形条件差的地区,以饮水安全为目标,要以村庄为单元,建设小型供水工程,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要加强水质检验和监测,防止水源受到污染,维护人的健康生命。三要制定和完善防范县城、重要集镇供水风险预案,加快供水应急和避灾系统建设,建立应急应变机制,提高供水风险管理能力,确保城乡供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