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较高的利率 www.xxk123.com (www.xxk123.com)限制了部分农户的信贷需求。
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执行半年期8.82‰、一年期10.02‰,利率己成了农户反应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不少农户说能够借款绝不贷款,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样本农户在实际资金需求时,60%以上的农户首选向亲戚朋友借。
(三)jia币知识及主辅币需求
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户jia币知识
的缺失,使农民对大面额纸币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收受大面额人民币时翻来复去左看右看,一些农民甚至拒绝收受大面额人民币,因为一张100元券人民币是一个农民一年人均纯收入的3.17%。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20-40岁的人对jia币识别率较高,通常能够达到95%以上,而老年人和小孩对jia币的识别率较低,甚至有的老年人缺乏起码的识别能力。去年以来,**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jia币宣传活动,深入乡村对jia币的识别进行了认真宣传,每到一处,都受到了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纷纷要求要多搞几次反jia币宣传,但受人力物力的限制,很多偏远乡村农民的要求无法满足。
(四)保险需求
1、农户保险知识缺乏。
调查显示:农民对相关保险知识知之甚少,仅知道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保险的种类、作用更是不清楚,这一现象在比较偏僻的地方更为突出。样本农户反应从未看见保险人员进村入户宣传保险知识。
2、农户保险需求大,但参保率不高。
通过外出务工农户介绍及农民进城看见保险公司的宣传。一些农民对保险知识及其作用也开始有了初步认识,特别是随着种养殖业、外出务工风险的加大,大分部农民更加认识到了保险的必要性,但苦于手头紧,家庭不宽松,难以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投保。扣除学校要求的学生强制保险外,样本农户实际投保的仅4户,占调查农户的1.67%。
3、目前保险险种与农户保险需求相脱节。
目前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险种主要有:家庭财产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教育保险等,对于这一类保险、农户有需求,但不愿意拿出钱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收入不宽松,有限的收入必需用在更需要钱的地方,而农户最愿意投保的也最值得出钱的种养殖业保险,却不开展。
(五)支付结算需求
农村金融电子化的建设为农户的支付结算带来了很大方便,但似乎永远满足不了农户需求。不少农户对结算十分不满,特别是没有金融机构的乡镇。自20xx年以来,**区农村信用社汇兑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去年9月份开始,已实现全市农村信用社通存通兑目标,农民在**市各县(市、区)的乡镇均可直接汇兑结算,然而全市农村信用社通存通兑业务仍然有其局限性,突出表现在信用社办理的银行卡只能在市内农村信用社间实现通存通兑,在市外仍然无法结算,使农民工不能将务工收入及时汇回,极大地影响了银行卡在农村信用社的推行。
(六)投资理财需求
虽然农户金融知识匮乏,但投资理财的愿望极为强烈。一部分手中有余钱的农户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将资金增殖。投资于农业期限长、风险大、见效慢,投资于商业又没有相应的市场环境,因此民间借贷成了这部分农户的不二选择。在20xx年以前,这一现象普遍存在,近几年,随着政府打击高利贷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农信社金融服务的进一步加强,县辖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民间借贷的范围及利率均大幅度下降,但仍然十分活跃。
四、对策建议
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已经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大制约因素,根据调查情况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发挥央行调节引导作用
中央银行肩负着货币政策传导功能,应注重发挥其窗口指导和调节引导作用,促进农村金融资源的重组整合。
1、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及时制定货币信贷指导意见,通过政策传导、行业指导、检查督导,进一步引导农贷方向,增加农贷投入。
2、发挥支农再贷款的支持作用。合理确定再贷款的期限、额度和发放时机,努力做到了再贷款期限与农户贷款期限、农业生产周期相适应。利用支农再贷款的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发放支农贷款的利率应不浮或少浮,以减轻农民负担。
3、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农业发展银行在体现国家扶持意向和扶持力度方面发挥商业银行不可替代的政策性功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储备资金需要,支持培育现代化粮食市场体系的同时,应积极拓展服务领域,重点支持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
4、深化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放开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