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科研课题并实验(上级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批准的)
论 文
发表(正规教育刊物)
奖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级别
人数
比例
级别
人数
比例
级别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国家级
63
2%
国家级
39
1%
国家级
123
3.63%
34
1.05%
省级
45
1%
省级
25
0.7%
省级
257
7.9%
27
0.8%
市级
131
4%
市级
43
1.3%
市级
189
5.6%
194
5073%
县级
156
4.62%
县级
45
1.33%
县级
307
9.1%
61
1.8%
调查统计发现,申报自己的科研课题并通过上级教育行政或业务部门审批后进行实验的课题主持人有395人,占全县教师的十分之一多一些,承担上级制定课题的课题主持人有152人,占近4.5%,说明全县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较高,参与人数较多(联同课题参与者),而且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比例大,说明部分教师已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共有876人在各级正规教育报刊发表过教育教学论文,有316人在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优秀论文评选中获过奖,两者共占全县教师的35.2%。仅有近3.63%的教师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而80%的教师没有论文在市级以上正规教育刊物上发表过,反映出教师的教研能力还参差不齐,很不平衡。所以广大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努力做到以科研促课改,以课改促提高。
三、思考和建议
1、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从调查中发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县城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乡镇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较低,而新课程的实施和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期待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知识结构,教师不但具有学科专业知识结构,还应该了解学科前沿知识,不断扩大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领域;另一方面是能力结构,不但表现为一般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的能力,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等等。调查发现,多数教师非常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渴望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要求则更迫切。对于教师的这种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具体措施,如提供一个城乡学校教师交流的平台,建立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联谊制度(各乡镇可充分利用学区内的优秀师资),联谊学校双方每年选派教师,定时到对方学校进行教学交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事先确定时间和地点,确定要研讨的教学问题举办研讨会,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解决,使新的教育思想得到传送,先进的教学经验得到交流,教学资源得到共享。搭建这样的平台,不仅使学校建立一种新的学习机制,更重要的是可以督促教师去学习、去反思、去主动发展自己。这无论对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还是对农村学校的未来发展都是重要的。这种交流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暂的,是实质性的而非形式化的。只有当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提高了,全县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才会提高。
2、要指导教师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构建开放的课程结构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构建开放式课程结构,要求教师要充分重视和课本联系紧密的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各有特色、各有侧重的校本课程,从而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各学科只有通过自己校本课程的组建,才会不断拥有和更新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样才会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否则,他的教学就可能是刻板的、缺少个性的、缺少活力的。调查可见,有些教师还不能充分利用电脑网络查询课程资源,很多教师没有订阅学科教学杂志,很多教师还处于想搞研究苦于没有资料可查的状态。课程资源可分为有形的课程资源和无形的课程资源。根据了解,教师们通常多注重的是有形的课程资源,如电脑、各种教具、标本、音像资料、课件、相关图书刊物等,而现代教育形式也要求教师同样要注重和善于利用无形的教学资源,即非实物的教学资源,是指学生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学科有关的社会新闻热点及身边熟知的事情,等等。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已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关心现实,对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事情最易产生兴趣,这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掘、使用。另外还有教师之间的合作、经验交流、信息的传播,也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源。教师拥有了相应的教学资源,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学校课程的创造者、生成者和主体,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知识,最终达到构建开放式课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