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我县的婺剧演出业充分利用县委、县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税收减免政策,不断发展壮大,也打响了自己的品牌。20多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及苏浙闽3省的10个地区,50多个县(市),演出场次达14100余场,年均演出470余场,年收入3000万元,从业人员1530余人,在带给人民群众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为宣传**、提高**知名度作出了积极贡献,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中央电视台、《浙江日报》、《中国文化报》等30多家新闻单位曾多次跟踪报道和介绍我县的婺剧演出活动,受到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的充分肯定。
(五)文化旅游一体化
当前,经济学家们纷纷看好文化产业,并称之为“中国最后一块市场处女地”、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运行特征,而旅游文化更是开发的文化。我县位于浙南山区,旖旎的山水风光得天独厚,黄帝祠宇、仙都摩崖题记(国家文保单位)、“九进厅”、“贞节坊石刻”、“云衢坊”、“河阳民居”(省文保单位)、“鼎湖峰”、“铁城”、“倪翁洞”、“小赤壁”等景点和文物古迹闻名遐迩。在进入“绿色年代”的二十一世纪,绿色浪潮兴起,消费返朴归真,休闲回归自然,“秀山丽水”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把**建成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后花园”成为我县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一。近年来,我县部分文化企业家积极创新发展思路,拓宽发展渠道,在文化、文物和古迹上做优文章,在仙都自然资源利用上做足文章,在旅游文化上做强文章,演艺娱乐业与旅游业等行业紧密结合,演艺娱乐日渐繁荣,有力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我县游客从20xx年的66万人次增加到20xx年的116.5万人次,其中仙都主景区游客从20xx年的24.9万人次增加到20xx年的39.2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0xx年的1.98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4.5亿元,其中门票收入从20xx年的342.7万元增加到20xx年的774.6万元;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2亿元,其中财政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到20xx年,旅游总收入已约占全县生产总值的9%,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十一五”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县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我县的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仍然非常落后,其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观念滞后、集约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低、缺乏有效的融资手段等方面。这种状况与我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极不相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很不协调,严重制约和束缚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偏低。据研究,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会进入直线快速增长时期。我县人均gdp目前为12506元,虽然文化消费需求开始呈现上升趋势,但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居民还处在物质消费为主的时期,形成比较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市场还需要一个过程。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制约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平台和依托。我县文化体育设施总量少、档次低,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文化产业政策不配套,落实困难。近年来,尽管县文化主管部门致力于文化经济优惠政策的出台和措施落实,但还没有统一的产业政策,给实际操作带来困难。四是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文化资源在市场中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国有资产不能实现重组和保值增值,文化事业结构不能按产业化的要求进行调整。文化产业在质量、规模上不尽理想,经营管理人才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文化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少大型龙头企业。五是市场主体力量单薄,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主要从计划经济转制而来,没有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更缺乏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经验。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低,扩张力和竞争力不够,市场需求程度低,满足不了群众文化消费的需要。六是文化专业人才引进困难。由于我们经济欠发达县市的文化企业在待遇方面很难与市级、省级文化企业相比,而且县级的文化发展空间相对较窄,在增强文化企业软实力方面缺乏优势。七是文化产业市场尚未完整形成,文化产业市场的培育还需一个较长的过程。
四、加快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如何提高文化企业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使我县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文化产业必须练好内功,治好“内伤”,走出粗放型的原始积累阶段,尽快过渡到集约型的科学化管理阶段,从企业组织、管理、文化三方面集聚各类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在新形势下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