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受地域、环境和资源的限制仍发展较慢,我县工业企业整体开发能力不强,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少,技术改造投资大都局限于现有产品质量提高和规模扩张,缺乏新的投资动力。而新产品投入不足,产业升级慢,抗风险能力和应变力不强,导致工业经济整体发展受全国宏观形势的影响较大,老工业企业发展受阻,均属于“五小”企业和国家关停企业,普通产品、初级产品能力过剩,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少,且投入严重不足,行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行业也出现了萎缩和亏损情况,行业技改投入也呈大幅下滑趋势。
(四)企业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缺乏
企业成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及发展理念极大的关系着企业生死存亡,我县企业管理者绝大部分均有小农意思,发展观念不强,学习意识薄弱,注重眼前,不计长远。企业由于规模小,福利待遇相对较低,致使无法引进技术人才,而企业内部培训意识薄弱,造成企业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的匮乏。
三、对我县工业技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对技术改造重大意义的认识
技改是企业行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主体意识不强,已成为制约这些企业推进技改的重要内在因素。因此,要倡导全社会尤其是企业自身关心关注我县工业的发展,重视技术改造工作的良好氛围。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使企业充分认识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技术改造的自觉性,树立抢人才、抢投资、抢项目、抢市场、抢信息的责任意识,尽快把我县工业技术改造工作提高到一个新阶段、新水平。同时,应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做到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一视同仁,特别是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下,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迫切需要政府的政策导向与扶持,因此,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对民营和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使我县的企业改革、产业整合与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能够很好地对接起来,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大投资力度,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县要加大投资力度,而且还要实现稳定增长。这一方面是因为**县的投资规模均太小,而同期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却逐年大幅增长,**需要把这些缺漏弥补回来;另一方面,**县工业企业均比较小,属于老工业企业,没有大量的更新改造资金和技改投入,就无法实现经济的增长与新突破。因此,在新形势下,为加快发展,必须加大投资力度。要通过制度的创新来推进企业技改进程,首先要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步伐,其次要确立企业技术改造主体地位,尽快形成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新投资体制。要开辟多种融资渠道,推进项目筹资多元化,一是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尽可能争取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主动多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相关行业的投资能够得到倾斜支持;二是建立和完善技改投资支撑保障体系,充分运用技改贴息、项目等优惠政策,提高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三是建立银企合作协调会议制度,加强同金融部门的沟通和协商,通过银企双向选择,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与银行签订银企协议,充分发挥传统资金主渠道作用,加大信贷资金对工业技改的支持力度。银行贷款既要保证重点又要兼顾一般,只要有好的技改项目,就要积极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以缓解我县工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四是促进城市资源和城乡居民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鼓励企业直接吸收民间资金参与项目建设,建立和探索民间融资新渠道;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的外向度,加快推进工业领域对外开放度。要突出抓好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首先是要选定一批重点项目、优势项目,特别要加强对那些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对全县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可采取与大企业挂靠的办法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实力。
(三)工业技改规划要与工业的整体发展规划相结合
工业技术改造必须与全县工业的整体发展规划结合,既要选择中长远的投资项目,又要有近期的项目,应通过抓好规划和落实,做到储备、开发、建设相结合。技术改造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有所为”即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重点项目。根据我县工业结构调整目标,一是要切实加强我县重点企业技改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积极选择和储备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产品优势明显、技术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良好的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努力争取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各类技改专项,列入国家、自治区重点项目计划,争取获得政策及资金扶持,力求做大做强,尽快形成一批有明显拉动作用的工业大产业群,从而激活我县工业的快速发展;二是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支柱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三是抓好在建项目的协调服务,对在建技改项目要跟踪其进展情况,切实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促其尽快达产达效。“有所不为”即是逐步淘汰、调整和转移污染重、附加值低的行业和产品。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对工业建设用地要做好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应尽可能将增量资产项目安排集中到市、县开发区。要注重全县的老企业的整合工作和工业园区规划协调工作,尽量做到按专业、类别规划,以便形成合理的产业聚集效应,从而有利于推进我县工业整体布局的科学规划和合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