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大学生政治愿景的调查情况:
从女大学生的从政愿景来看,18.44%的人选择把从政当作自己的职业追求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从政是直接进行政治参与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从政队伍中的职业女性比例增多将有利于制定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的政策,有利于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为实现男女平等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
(六)结果综合分析,从整个调查的内容及其结果综合来看,当代女大学生参政现状存在以下特点:
女大学生从政愿景的选择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尤为明显,特别是父母职业的影响。在调查中有90%以上选择把从政作为职业追求的人,其父母一方或双方职业为公务员,可以明显看出,父母对于自身职业选择的影响重要性很大,女大学生参政也同样如此,她们在家庭的熏陶下对从政的认识比其他家庭而言更加深刻。
同时,女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呈现高低层次的不均衡。低层次的政治参与面广人多,这些低层次的参政表现为关心国家时事,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了解国家的政治情况,加入政党,投票选举,参加一些集会、游行等方面;而较高层次的政治参与水平相对较低,高层次的参政表现在作为候选人参加竞选公职,参加政府管理,监督政府机构运行等方面。
二、影响女大学生参政的因素透析
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状况,包括女大学生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一)传统男权政治对女性的排斥
由于政权的极端重要性,传统文化都将政治领域划分为女性的禁区,严防死守。西方哲学家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卢梭、黑格尔,却一脉相承地认为,女性天生缺理性,不适合参与政治。中国传统性别文化也认为,女性天生智力和体力都比男性弱,故其地位比男性低下,应从属于男性,不能享受与其平等的权利,尤其不可参政,否则会祸国殃民,倾国倾城。所以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女性一直被排斥在政治之外,其活动范围被严格地限制在家庭之内,其价值也只能通过相夫教子来实现,即使机关算尽的慈禧太后,也只能“垂帘听政”。这种男公女私、男外女内的性别本质,通过家庭、社会习俗、文学作品、媒体等各种途径,润物无声地内化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心理和集体无意识,使得不仅一般的社会观念认为女性不宜参政,连许多女性自己也对此认同,认为自己不适合、不应该也没有能力参与政治而自动放弃。长期被排斥在政治权利机制之外,其利益无人代言和力争,而人们视此为天经地义,对女性的发展造成极大障碍。
(二)受传统教育影响,女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
在第一点笔者谈到了传统男权对女性的排斥所形成的障碍,这种障碍不自觉地一代一代设置,内化为一种交易模式。许多从政的女性干部,在传统社会面前得不到社会和家庭的理解,从而使得她们感到种种无形的压力,以至身心疲惫、造成许多说不清的困难。在对于“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调查中,有90%以上的女大学生反对这样的一种看法,尽管如此,中国传统的封建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于她们的内心深处,外界的压力使得她们即使反对男性主导的局面但是也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于女大学生参政影响很大。俗话说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老师,父母自身的文化素质,生活经历,职业等等对孩子的发展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个父母的参政意识强,参政行为频繁的孩子来说他会在不断地潜移默化中,心理上树立一种原始的参政意识,而这种参政意识对于其成人后的参政行为影响是极其强烈的。家庭教育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以小家庭模式存在的社会来说是具有与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家庭中家长常常情不自禁地包办剥夺了子女应有的政治上和心理上的成熟。作为女大学生其内心对父母的认可度比男性则更为强烈,调查显示有公务员背景的家庭的女大学生愿意从政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家庭背景的女大学生。
(四)政治意识缺乏
部分女大学生对于当前国家政治时事及政治体制运作的不清醒的认识,是导致她们形成政治淡漠的突出影响因素。在调查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在不愿意从政的原因中说明是官场黑暗,勾心斗角,腐败问题等等。这种对政治的消极评价和认识,导致了她们选择远离官场,远离政治的行为。在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不可否认,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我们党和政府内部确实有一小部分人经受不起诱惑走向腐败道路,丧失国格人格,给党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影响相当恶劣,这些消极因素都难免对女大学生造成政治黑暗的错觉。近年来一些大案要案的相继曝光,藏匿在党和政府里的蛀虫不断被挖出,一些不客观的舆论报道和社会评价也影响对女大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