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非经过不知难,回顾我们建设社区的历程,可以说是酸甜苦辣,风风雨雨,各种滋味都有,非常不容易。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搞社区?主要是有以下这样四个原因:
一是职工群众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在我们没有建设社区的时候,职工群众的生活环境,客观地讲,相对比较薄弱,从治安上讲,比一个例子,自行车丢失现象就非常严重,一家三口,一个月能丢六辆自行车,有的家庭一年能丢十几辆。而且,在家属区还发生一些恶性案件。职工群众缺乏安全感,要求加强管理的呼声非常高。而且家属区的卫生条件也比较差,到了夏天,楼道的垃圾道,蚊蝇成堆,老鼠乱窜,大家也很有意见。所以,从1999年开始,我就开始抓安全文明小区建设。在安全文明小区建设时,阻力是非常大的,小区头一天刚刚封闭,黑夜就有人扒开;楼道的垃圾道封闭了,一些人为了自己方便,还打开往里面倒垃圾,而且还有人骂大街,一些老同志还专门找我,不让封闭。为了安全文明小区建设顺利推进,当时想了很多办法。一个是强制管理,封闭的时候,派出公安民警值班,同时,在电视上广泛宣传封闭小区的好处,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在方法上,采取先从矿上做起。经过一段时间,安全文明小区建设初步取得了成效,小区基本上没有了失窃现象,卫生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小区建设带来的好处,这个时候,大家对文明小区建设就认可了,感到是件好事,支持的人多了。原来反对的,成了小区建设的积极参与者。讲到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就是原来专门找我,要求我不要搞小区建设的几个老同志,又来找我了,说他们看到子女在矿上住的小区好,要求侯堡也搞。我说,你们想通了?他们说,想通了,这是个大好事。他们说,不但他们想通了,他们也代表老同志,代表群众,要求侯堡抓小区建设。所以我们的社区建设,是顺应职工群众的强烈呼声搞起来的。讲到这里,我就有一个感慨,我们有很多工作,本来是件大好事,对企业、对职工群众非常有益,但是刚开始搞的时候,阻力非常大,比如社区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党建工作绩效管理等等,出现这种现象,我感到也很正常。因为我们抓的工作,很多是在改变人的行为。要改变人的行为,是十分艰难的事,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长期养成的生活工作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所以我们抓工作,认准了,就要坚持不变,排除干扰,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让工作成效说服大家,教育大家。只要是真心为了企业、为了潞安、为了职工群众去抓工作,去办事,职工群众一时不理解,最终是会理解的、支持的。讲到这里,我还想强调一下,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矿处级领导干部,作决策,抓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心里装着我们潞安,装着我们潞安的职工,这样,我们所干的工作,所做的决策,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历史的检验。
二是企业改革的需要。为了让企业轻装前进,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从中央到咱们山西省,加大了企业改革力度,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就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这项政策是很好的,但是对于我们潞安来讲,情况比较特殊。我们潞安不象西山、大同,依托城市,我们远离城市,长期以来,职工群众生产工作地点,就是生活居住地点,如果光去抓职工的生产、工作,而不去管理职工群众的生活,是不现实的,职工生活不便,生活上遇到问题,产生了这样那样的思想情绪,把情绪带到工作上,就会影响到安全生产。我们搞改革,是为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是为了让我们潞安的职工得到更多实惠。所以,我们在企业剥离社会职能时,从潞安的实际出发,从维护职工利益出发,才创造性地提出企业主导型社区这个概念,我们抓社区是主动抓的,是在没有现成模式的情况下,为了适应改革的形势需要抓的,所以开始抓社区的时候,我们讲,社区是个新生事物,讲的就是为了适应企业改革的需要,从潞安远离城市,而我们社区的居民,是我们的职工,这样一个现实。社区建设,全国没有现成的模式,全得靠我们自己摸索。我感到,我们的社区,是改革的产物,同时,也是我们创新思维,用改革的办法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从社区建设,我得出一个体会,就是什么事情,不管改革也好,搞哪项工作也好,一定要从潞安的实际出发,一定不要脱离潞安的实际,这既符合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际中也能够确实取得好的效果,能够干成事。如果脱离潞安实际,完全照本宣科,照抄照搬,肯定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家一定要在思想上、工作上注意这个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