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参考文献
这是科技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是便于读者查对原文。参考文献要按规 www.xxk123.com (www.xxk123.com)定格式列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发表在专业学术刊物上,科技综述要像一般的科学论文一样,在文前加上摘要、关键词,并要提供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的英文翻译。
【 例 文 】
杨树抗性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林善枝 肖基浒 张志毅 (北京林业大学毛白杨研究所)
摘要 杨树是世界
上广泛栽培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已成为林木基因工程研究的模式植物。目前在杨树的抗除草剂、抗虫、抗病等生物抗性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成功,但在非生物抗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该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杨树抗性基因工程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杨树抗性基因工程育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杨树 抗性 基因工程 遗传改良
杨树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我国是杨树资源丰富的国家,从新疆到东部沿海,从黑龙江、内蒙古到长江流域均有分布,现已成为世界上杨树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杨树因速生丰产、实用性强、分布广、无性繁殖能力强,且基因组较小而成为研究林木生理和利用基因工程方法进行遗传改良的理想模式植物。但由于杨树具有生长周期长、树体高大等特点,极大地限制了杨树传统育种工作的开展。也就是说,用常规育种的技术要在短时间内培育出人们所希望的杨树新品种是很困难的,尤其在改良杨树抗性性状方面更加困难。随着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生态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以及地理和气候条件的限制,杨树抗性育种显得更加迫切,已引起国内外林木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因此查明杨树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及其遗传因素,寻找提高抗性措施,尤其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杨树抗性育种(包括抗病虫、抗寒冻、抗旱、抗盐碱等),是当代林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不仅在基础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上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植物抗性研究已有130多年历史,但林木抗性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而真正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杨树抗性育种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自从1986年parson等人证实了杨树可以进行遗传转化和外源基因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的表达以来,林木基因工程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杨树的基因工程进展最为迅速。
本文对近些年来国内外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杨树进行抗性遗传改良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1 国外杨树抗性基因工程研究现状
1.1 生物抗性方面
1.1.1 抗除草剂
fillatti(1987)首先将除草甘膦抗性基因通过根癌农杆菌导入银白杨×大齿杨无性系nc5339中,所获得转基因植株具有抗除草剂效应。随后又成功地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美洲黑杨,这是杨树抗性基因工程研究的开端。
1.1.2 抗虫
mccabb等(1987)首次将马铃薯胰蛋白酶抑制基因(pin-ⅱ)导入杨树nc5399无性系。1988~1989年,美国依阿华大学成功地将bt基因和马铃薯中提取的蛋白酶抑制基因(ti),以根癌农杆菌ti质粒为载体对杨树杂种进行转化并获得杨树抗虫转基因植株。1991年mcown b.h.等人利用电激法将抗虫bt基因导入银白杨×大齿杨和欧洲黑杨×毛果杨杂种中,均获得抗虫转基因植株。klopeenstein等(1991,1993)分别将马铃薯创伤反应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与nos,pin-ⅱ与gus,pin-ⅱ启动子与cat组成的嵌合基因转入杨树nc5399及p.xeuramerimna,并获得抗虫转基因植株。1995年法国森林育种实验站gills pilaee领导的研究小组将切割蛋白(protein-cutting)酶基因导入杨树,所得转化植株使食其叶片的昆虫致死率达40%。
1.1.3 抗病
在杨树抗病工程的研究中,harvey研究小组(1987)对创伤反应基因在毛果杨×美洲黑杨无性系中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杨树创伤反应产生了3种新的转录子mrna,其中转录子win6和win8所编码的几丁质酶可以降解浸染杨树的真菌或细菌的细胞壁,win3转录子所编码的多肽与豆科种子的蛋白酶抑制剂相似具有抑制昆虫的功能。他们已将win6基因与gus报告基因融合,构建了能在杨树细胞中表达的几丁质酶基因表达系统,用于杨树抗病基因的遗传转化,但尚未有抗真菌病基因转化成功的报道。
1989年rradshaw已从杨树中克隆出了类似于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和几丁质酶的损伤激活基因的cdna并进行了转化研究。另外,cooper研究小组(1993)成功克隆到杨树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pmv-cp)并导入杨树,在杨树体内所产生的cp蛋白对杨树pmv的浸染起到一种类似疫学的交叉保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