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教案设计小学思品教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教材与教学» 正文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教材与教学

[03-17 14:21:04]   来源:http://www.xxk123.com  小学思品教案   阅读:8437

导读:感受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育。道德是感性的东西,不是理性的教育。如果你以为只是感性的东西好像就不是道德教育,或是没有达到道德教育的高度,好像就没有了道德教育的效果,于是,一定要去抽象,概括,去穿靴戴冒。好像理性化了就是教育,不是的。其实,过程就是真实地受教育,抽象了反而就不真实了。道德教育要加强的,不是理性,而是感性。不要人为的拔高。目标要低,但要实,实实在在。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目标,同时它本身也是品德教育的一个载体。但我们不能把知识仅仅看作是品德教育的载体。知识的教学拓宽了道德教育的途径,视野。比如,学习《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一课,关于水资源的教育,如果没有相关知识的大量介绍,不知缺水的情况,怎么要学生去爱护生态环境?品德教育需要知识这个基础。当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找到感觉了,他的认知也就向前推进了,情感、态度也就更加强烈了,教育也就产生了。品德教育要从学生的个体经验、体验出发,这是没有错的。但是,教学不能光有个人的经验。在个人经验上应有所拓展、加深、升华。教学应是三个经验的结合:一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二是教师的个人知识,三是师生互动、生生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教材与教学,标签:思想品德教案,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案,http://www.xxk123.com

感受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育。

道德是感性的东西,不是理性的教育。如果你以为只是感性的东西好像就不是道德教育,或是没有达到道德教育的高度,好像就没有了道德教育的效果,于是,一定要去抽象,概括,去穿靴戴冒。好像理性化了就是教育,不是的。其实,过程就是真实地受教育,抽象了反而就不真实了。道德教育要加强的,不是理性,而是感性。不要人为的拔高。目标要低,但要实,实实在在。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目标,同时它本身也是品德教育的一个载体。但我们不能把知识仅仅看作是品德教育的载体。知识的教学拓宽了道德教育的途径,视野。

比如,学习《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一课,关于水资源的教育,如果没有相关知识的大量介绍,不知缺水的情况,怎么要学生去爱护生态环境?品德教育需要知识这个基础。

当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找到感觉了,他的认知也就向前推进了,情感、态度也就更加强烈了,教育也就产生了。

品德教育要从学生的个体经验、体验出发,这是没有错的。但是,教学不能光有个人的经验。在个人经验上应有所拓展、加深、升华。教学应是三个经验的结合:

一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二是教师的个人知识,三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教师也是一个参与者,不能仅仅是一个教育者,教师有没有进入,有没有把自己的感觉传达给学生,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实效性和真实性。教师要平等的参与,要把自己的体温放进去。

其实,学生的感受就是最好的品德教育。因为,学生自己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那是学生自己的。是学生自己的,就是真的。如果学生没有讲到,是教师的刻意抽象概括,那这样的理性提升就是假的、空的、不真实的。

3、从“见物即物”转换到“以物及人”

“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这是鲁洁教授说的。因为,这些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

如学习《金字塔下留个影》(六年级上册第8课)一课,讲埃及的金字塔,金字塔是由古代的埃及人建造起来的,埃及这个国家也是由人组成的,我们就要把背后的人推出来。只要在教学中讲到人的创造,人的活动,自然就建构了品德。这样就能在人性的基础上把自然与人联结起来,把历史与人结合起来,把知识与道德融合起来,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机体!

同时,我们在上课时要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程理念。

回归生活世界是我们所遵循的课程理念。教材以及教学要从生活世界出发,不要脱离儿童的生活,这是从出发点的角度来思考教材以及教学跟生活世界的关系。我们的教学不要机械地去“服从”课标或教材,而是要坚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的备课首先要把功夫用在对于本班学生生活情况的了解和研究上,尽可能缩短教学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距离。(课前的准备,不再是课程资源的享用者,而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者。)

回归生活世界还包括另一方面的内涵,那就是我们的课程、教材、教学还要以生活世界为其归宿。也就是说,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

“品德与社会”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所指向的就是学生的生活实践。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它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这才是具本质意义上的回归。

为此,在我们的课程实施中要自觉的、有意识的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效果。

上一页  [1] [2] [3] 


Tag:小学思品教案思想品德教案,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案教案设计 - 小学思品教案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