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促使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校长的主要任务,是安排好学校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管理好学校。由于教师和校长承担的任务不同,因而对他们的素质及其结构的要求也各有区别。从理论角度分析,要求教师必须学习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对校长的要求,则必须在掌握教育教学一般规律的同时,进一步学习管理理论,掌握教育管理的规律。从能力角度分析,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材的分析能力、教学的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班级的管理能力;对校长,除以上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概括能力、公关能力,乃至经营管理能力。从思维方式角度分析,对教师的要求往往侧重具体、形象思维;对校长的要求则多侧重宏观、理论思维。从科研的角度分析,要求教师侧重教育教学研究;要求校长则侧重行政管理和办学规律的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校长素质结构和教师素质结构是有原则区别的;从优秀教师到合格校长,必须实现素质及其结构的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也是校长自觉接受继续教育、加速成长的过程。
(三)校长的成长是实践经验与学习理论紧密结合的过程
校长的成长,是建立在学校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的。没有学校管理的实践或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校长的成长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校长的成长必然受到限制,不仅成长缓慢,而且也不可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在校长成长的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些同志认为,校长是干出来的,只要认真干,自然会成长;另一些同志认定,校长必须脱产学习,只有学习理论,才能当校长,校长是学出来的。这两种认识各执一端,把理论与实践对立起来,都有片面性。
其实,校长的成长,是一个反复实践、反复学习的过程。通过实践,获得管理的经验;为了使经验得到概括,使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校长需要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学习,掌握理论,使原有的认识得到提高,并返回到管理实践,使实践更具自觉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使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因此,有目的地组织校长学习政治、专业理论,把学校管理岗位实践和管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推动校长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是校长继续教育最主要的任务。
(四)校长的成长是从吸收他人的教育思想、经验到形成自己教育思想和办学特色的过程
具有自己教育思想和办学特色,是对校长的更高要求,是成熟期校长最重要的特点。
从称职校长向成熟期校长的转变,依然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这种结合的层次,要求更高。成期熟校长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结合点是研究。为了促使称职校长向成熟校长转变,必须创造条件,帮助他们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现状,进行教育和教育管理实验。通过研究,使他们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吸取他人先进思想的基础上,著书立说、参与学术交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和教育管理思想,并使其中少数人能成为教育或教育管理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