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将体验学习作为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
在人文学科中要把体验型活动方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摒弃枯燥的说教和单纯认知学习的倾向。在科学学科中要加强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和提高科学审美能力。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努力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学生感受生动的问题情境,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②强调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的主动体验
体验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作为教学中的体验活动必须突出体验的可感知、可指导、可推动的特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感受自己的情感活动,并关心他们体验到了什么和追求什么样的体验。
③明确体验活动的外部行为一定要引起学生内部的心理变化过程
体验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心理过程的变化,没有心理过程的变化不能称其为体验。教师在活动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知觉、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共同参与体验,以促使学生的心理真正发生变化。
④将体验作为学生个性形成的基础和个人成长的基础
不同的个体对于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能力,也会引起不同的体验,从而丰富着不同的个性。在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和接受学生对于观察的不同感受,以促进他们个性的成长。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失败的体验对于学生也同样重要。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学会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
体验学习所形成的体验型思维方式(例如“意会”)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体验与认知学习更好地结合起来。
(4)创造型活动方式
创造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教学的基本任务应着力于学生创造性心理功能的不断开拓和丰富。创造性活动方式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态度和形成创造性人格。其在进行这种活动时采取下列措施。
①让学生在课堂中直接进行创造性活动
如重新发现概念和算理;归纳有关规律;自己制作模型和学具;自己规划和组织专题研究;自行开展班队活动以及进行即兴创作和表演等。
②促进学生直觉、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
直觉是创造的心理基础,想象是创造的前奏,观察则能为创造积累榜样。为了促进上述能力的发展,教师可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引导学生运用直觉解数学题和分析判断事物,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参观、考察和游历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等等。
③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潜能的实现便是一种创造。创造性人皆有之,创造没有等级之分,创造是随处可见随时可以进行的。重要的是要形成良好的创造心理品质。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具有的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想,并给予及时的鼓励。
④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
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息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将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媒体的有关报道,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并采取集体活动的方式在学生中进行交流,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增进他们对于社会创造性活动的了解。
除上述方式外,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还有多种形态,例如问题解决方式、调查研究方式、戏剧活动方式、游戏活动方式,等等。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何种活动方式要根据教学的不同目标和内容来确定,也要极大地依靠教师的创造性。
注重活动的内在价值:
在活动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方式之外,还必须追究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即学生主动参与的是怎样的一种活动,它必须对于学生具有教育的意义和学习的意义,也就是必须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那些学生参与程度高同时又具有较大教育和学习意义的活动是活动教学所追求的活功。
提高活动的内在价值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将活动的水平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活动的水平只有定位在学生正在形成,刚刚在成熟,刚刚在发展的区域内(即维果茨基所主张的最近发展区内)才具有教育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主体实践活动设计的时候,需
要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出准确的判断。
2)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