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题实施的方法与措施
1、读写结合、尝试运用————仿写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佳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开展小练笔,仿写“佳句”,从中体味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典型句式的迁移练笔。
(2)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练笔。
(3)典型写作方法的迁移练笔。
2、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
(1)看课文插图开展“小练笔”。
课文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小学新课标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配有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巧看课文插图开展“小练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用课文特殊标点开展“小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开放、主动思维的空间,给学生的想象留有充分的余地。教师可以巧用文中的某些特殊的标点符号让学生开展“小练笔”。
(3)抓文本关键词开展“小练笔”。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巧抓关键词语开展“小练笔”,让学生展开想象,将会触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4)读文本“佳句”后开展“小练笔”。
小学课文有许多“佳句”,教师若能让小学反复朗读后,启发学生奇思妙想开展“小练笔”,就有助于培养小学的发散思维。
(5)做课文“思考.练习”开展“小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一部分课文后的“思考.练习”中有学生“小练笔”项目,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小练笔”,有利于深入理解文本,加强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3、立足原作、删繁就简————缩写
文本缩写就是把长文章压缩,写成短文章,要求保留原文的主要梗概,但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意思。
4、根据材料、合理构思————改写
即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可以转换体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的“小练笔”。
5、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续写
有些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继续或有新的发展。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分解性原则。
在进行随文练笔训练时,应根据一单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重点,确定随文练笔的阶段目标,渗透某个要点和某种写作技能。当学生掌握了这一阶段的目标之后,再确定下一阶段的训练目标,达到实现单元阅读与写作的整体训练目标的实现。
2、练习性原则
田本娜说:“语言文字这一工具,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掌握。阅读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为主。”在教学中,我们一定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总结,用学生的多读、多想、多说来改变我们“以讲带读”、“以讲代读”、“以导引读”的旧有习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常随文小练笔,将“读中学写”落到实处。
3.整体性原则。
小学语文课文为我们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它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气息,文质兼美,很受小学生的欢迎。每一篇课文,既是一个整体,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贯彻整体性原则,把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按年级段要求完成读写任务;把听说读写看作一个整体,用学生主动读书带动其他能力的形成;把字词句段篇看作一个整体,全面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文章,他们是一个整体,同时又是更大整体中的部分。只有着眼整体,视野才能更阔,目标才能更清,而扎扎实实地抓好了部分,才能完成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
4、创新性原则
叶圣陶说过:“教材只是提供一个范例。”教师的“教”只是为了“不教”。课题实验中,我们确定随文练笔的落点选择时,要坚持遵循创新性原则,围绕“单元训练整体目标”把学生发现、探索知识的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对于低、中年级学生,我们主要进行仿写训练、改写训练、扩写训练等。在进行仿写训练时,主要从结构、表达方式上让学生仿照典型段,通过写人类、叙事类、状物类、写景类等练习,并把各种结构形式渗透其中,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到仿写片段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改写即围绕课文中心重新选材进行写作,或改变原文中心进行写作,或改变原文结构进行写作,主要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写是指导学生把读过的句子、段落加以扩展、充实,根据教师提供的感知材料进行描写,或是根据故事结尾提供的线索把故事延续下去。通过扩写练习,让学生把简单抽象的东西写的具体、生动、形象,主要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对于高年级要加强拓展性的训练,引导想象,写出有个性的、有思想的练笔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