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xk123.com (www.xxk123.com) 1.3现行土地制度下的农民处境
坚持这种土地集体所有制唯一在经济学上站得住的理由,是保障社会公平,避免土地兼并,防止无地贫困农户的大量涌现。这是一个很崇高的理由,包括笔者在内,许多人也愿意给这样的理由一个实现的机会。但是,经过20多年的实验,大量证据表明,这种土地制度既没有能够避免农民相对境遇的每况愈下,也没有避免无地
农民的大量产生。这种现状使得当年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经济学理由"越来越勉强。人们不得不问,用意识形态的武断或一厢情愿的期许代替经济学的科学分析,是否明智?当年的人民公社带来的普遍贫困,不就是用政治的强权和自封的良好愿望排斥经济学的理性分析所造成的后果吗?难道我们在新的条件下,再犯同样的错误?
对现行土地制度下农民的收入状况的最权威描述自然来自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一号文件(20xx)第二段开门见山地指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20xx年一号文件作出如此严重的判断,当然不是空穴来风。纯农户的收入相对城市居民来说每况愈下,农民的社会权益未见扩大,三农问题成为公开的事实和举国上下议论和忧虑的对象(陈锡文20xx)。这一切,都是在现行的土地制度之下发生的。由于土地的所有权和分配权掌握在村镇干部手中,农民不得不忍受干部的胡作非为,承担各种苛捐杂税,忍受低劣的公共服务。在一波又一波的'圈地运动'中,政府官员和承包商大发其财,本来应该是土地主人的农民,却常常面临任人宰割,流落失所的凄惨命运。事实证明,现行的土地制度带有浓重的乌托邦色彩,十分瑰丽,却无法兑现,其局限性已经充分暴露。一言以蔽之,现行土地制度既无法保证许诺的公平,又继续存在明显的效率损失。在农民的收入成为大家关心的今天,对这样一种漏洞百出的土地制度的重新检讨,应该早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4本文结构
以下第二节论证现行的农地制度对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和分享繁荣的目标而言已经构成制度性的障碍。第三节论证要使农村金融真正为农民服务,对农信社的改革离不开土地的私有化。第四节解释为何对土地私有化所抱的各种疑虑在经济学上并不成立。第五节呼吁利用中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大好时机,尽速展开以市场为导向的农地制度的彻底改革,使之尽速和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土地制度接轨。第六节结束全文。
II.社区所有的农地制度和恶化中的城乡收入分布
2.1农民相对收入的日益恶化
世界银行主编的"东亚奇迹"一书对东亚自1960年代以来取得的经济成就的最主要评价是,这些国家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做到繁荣的分享。这里,高速增长带来繁荣,自然好。但是,如果繁荣不能为绝大部分民众分享,则繁荣的公正性就有疑问,社会稳定就有隐患。1980年代的伊朗和1990年代的印尼便是令人沉痛的例子。
『财经杂志』今年2月份报导了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的引人注目的发现。该课题组基于1988年、1995年、20xx年对全国范围的住户收入进行的三次调查,发现"如果仅仅看货币收入差距,或者说名义收入的差距",中国仅比世界排名最后的津巴布韦的城乡收入差距稍好一点,"但是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
直到几年前,按官方的可比价格计算,1978-1999年期间,中国农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快于城镇(约翰逊20xx)。上述发现说明,官方的资料有严重水份。相对所有实行土地私有制的国家的农民收入来说,或者相对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来说,中国的土地制度虽然独一无二,中国的农民收入不但没有避免每况愈下的命运。而且敬陪末座。也就是说,在现行农地制度之下,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农户在分享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繁荣方面,已经成为世界上相对境遇最坏的农民群体。这就使人有必要对现行土地制度为何未能使农户,特别是纯农户,更好地分享高速增长带来的繁荣的原因,及该制度对他们的收入增长的长期影响重新进行评估。
2.2如果中国农业只能留住贫农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报告指出,在城乡之间和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值明显上升的同时,"农村的基尼系数值反而有所下降,从1995年的0.381下降为20xx年的0.366"。据该报告分析,造成农村内部基尼系数值下降,也即收入差距下降的三条原因中的首位原因是:农村地区逐步城市化,有钱人往往搬离农村,"剩下的是一些收入较低的农户"。所谓农村中的有钱人,相当一部分是比较有经营能力的人。如果务农的收入不足以留住这些经营能手,不但会使相对来说已经很穷的农村变得更穷,而且会使有关中国农业可能逐渐失去活力的担心最终变为现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Tag:乡镇农村,领导讲话稿,领导讲话稿格式,领导讲话稿 - 乡镇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