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教学实录
班级:徐州市鼓楼小学二年级(1)班
评析: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李伯棠
师:上一年级的时候,小朋友学过三首古诗。一首是《锄禾》,一首是《鹅》,一首是《画》。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诗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
(学生背,略。)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还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小朋友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很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很多诗。这些诗写得可美了。今天,咱闪再来学一首。
诗写得可美了,今天,咱闪再来学一首。
[评:教师用亲切、鼓励的口吻,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而且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出示小黑板)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领读题目和作者。)这首诗有3
个生字,大家看拼音,读一读。(学生拼读生字,师指名读,领读了读得不准确的“尽”字。)生字都读准音了。请小朋友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些地方看不懂。
(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这首诗是写草的,我是从题上看出来的。
师:你很聪明。读文章,首先要好好读题目;有些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的。——哪儿看不懂?
[评:审题,是教学新课的重要一环。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通过审题,可以窥见文章主要写什么。]
生:“离离”我不懂。
生:“原上”我不懂。
生:“一岁一枯荣”我不懂。
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不懂。
师:干脆一句话:都不懂!(笑声)没关系,于老师帮助你们读懂。这首诗是写哪儿的草呢?请看“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语?
[评:通过自读课文,让学生提出疑难之词和句子,然后在讲读课文里分散地结合上下文一一予以解释,这是十分高明的教法,因为这样教,不仅可以分散难点,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上下文中自己得到正确的解释。]
生:原因。
生:原来。
生:高原。
生:校原。
师:“校园”的“园”不是空虚“原”,以后老师告诉你。
生:草原。
生:^***。
生:原始人。
[评:先解释“原”字。教师巧妙地先让学生用“原”组词,然后在这些词汇中找上正确的解释。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发展了学生思维,而且对“原”字在本文中的理解更深刻了。]
师:嗬!小朋友知道的还真不少!(老师指着刚刚板书在黑板上的上述词语)小朋友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的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
生:草原!
师:大家同意吗?是的。这里的“原”就是指的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
(于老师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
[评:老师再用图画的形式解释“离离”,使得教学更具形象性了。]
师:小朋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生: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评:这不是看图说话吗?这不是语言训练吗?老师要有训练意识。]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
生:“离离”就是茂盛的意思。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评:学生看了老师的图以后,很快就领悟了,说明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是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