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荷塘月色》控究性学习案例» 正文

《荷塘月色》控究性学习案例

[12-07 13:58:38]   来源:http://www.xxk123.com  高一语文教案   阅读:8214

导读:【探究源起10】 情感基调:淡淡的忧伤情感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在自然的美景,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想超脱却不可得)【探究10】从上面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略微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在荷塘赏月景的情感起伏。或许这段荷塘赏月景的经过,便是朱自清先生在心灵里寻求解脱的心路历程。从闷热、不宁静,到超越自我,再到与自然融合,有淡淡的喜悦,之后是喜极而悲,由万物的生机勃勃,联想到自己什么也没有,最后如好梦乍醒、重回现实,想超脱却不可得。这不禁令人想起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同样是清朗的月夜,同样是寻求心灵的解脱,但苏轼有伴,有好友张怀民。朱自清却认为独处亦有独处的妙处。一个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另一个则感叹“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不知道是否是美好的月夜总让人有一种想寻求心灵解脱的欲望。 ( 高一(4) 吴慧君)【探究源起11】.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探究11

《荷塘月色》控究性学习案例,标签:高一语文教案模板,http://www.xxk123.com
【探究源起10】
情感基调:淡淡的忧伤
情感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在自然的美景,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想超脱却不可得)
【探究10】
从上面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略微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在荷塘赏月景的情感起伏。或许这段荷塘赏月景的经过,便是朱自清先生在心灵里寻求解脱的心路历程。从闷热、不宁静,到超越自我,再到与自然融合,有淡淡的喜悦,之后是喜极而悲,由万物的生机勃勃,联想到自己什么也没有,最后如好梦乍醒、重回现实,想超脱却不可得。这不禁令人想起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同样是清朗的月夜,同样是寻求心灵的解脱,但苏轼有伴,有好友张怀民。朱自清却认为独处亦有独处的妙处。一个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另一个则感叹“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不知道是否是美好的月夜总让人有一种想寻求心灵解脱的欲望。 ( 高一(4) 吴慧君)
【探究源起11】.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探究11】
曲折的小路,淡淡的月色和飘着荷香的荷塘,充满了诗情画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每天都只是匆匆忙忙地往返于家和工作单位之间,难得享受一下家的温暖和大自然迷人的风景。紧张的都市生活束缚了人们的自由,压抑了人们的心情,损害了人们的健康。哦,你们太累了,也该歇歇了。不妨脱掉沉重的皮鞋和西装,换上轻松的运动鞋和休闲服让自己回归大自然,体会一下大自然带给你的快感和轻松。让潺潺的溪水流过你的心灵,带走上面的灰尘,让温暖的阳光包围着你,带给你希望,让凉凉的微风沐浴着你,洗去你身心的疲劳,让大自然动听的琴声来陶冶你的性情。让自己的身心回归大自然吧,去看一看那五彩缤纷的色彩,去听一听那婉转的鸟鸣声,用大自然的琴弦来奏响心灵之歌,给予无聊的生活以诗意。(高一(4) 陈晓浪)
【探究源起12】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探究12】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是一句比喻句,用树缝里漏着一两点朦胧的灯光比喻成渴睡人的眼。可以看得出此时作者是很寂寞的,为什么说作者此时很寂寞呢?因为他看到很多的景物都把它们比作人。譬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就是把荷花比喻成舞女。舞女是美的,所以这里的荷花也是美的。再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里又把荷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再如本段中“渴睡人的眼”,我想这应该是一双渴睡美人的眼,文章中多处出现美人,从而可猜测作者此时的孤独寂寞,多想此时出现一个美人来陪他谈悦心声,解除心中的郁闷,“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我什么也没有”没有什么?就是没有热闹,只有孤独寂寞,此时我想到了李白的一句诗:“寄我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个人寂寞地站在月下,朦胧的月光洒满大地,天地一切皆沉浸在一片寂寞、宁静中,此时最能勾起人的忧愁,到底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高一(1)班 祝永杰)
【探究源起13】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探究13】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这是曲折荷塘的反映。同时,也传达作者的赞许,这荷塘虽是人种的,但自然的韵味却相当浓。作者为什么会赞许?首先作者的心这几天颇不宁静,他来看这月下荷塘主要是为了散心;其次,不均匀才显得自然;其三,跟传统的审美观有点关系,人们画国画总是有浓有淡。
为么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一,月光是淡淡的;二,荷塘上浮着朦胧的水雾;三,田田的,墨绿色的荷叶中点缀着些白花。所以看上去,光与影的交界很自然的过渡,看上去,叶子和花的颜色很恰当,再加上水雾朦胧,而且光与影,因月光淡淡,而不显得对比强烈,很有诗意美,所以“有着和谐的旋律。”“名曲”,突出荷塘这时的赏心悦目,给人美的享受。但又为什么不用“名曲”?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强烈颜色对比来表现艺术力,而且“名画”只是把人带入艺术的境界,并不给人那种清幽,轻柔,飘逸之感。这个地方,作者还强调是“梵婀玲”,这是因为小提琴奏出的音乐比较轻缓,忧美。(高一(1)班 罗桂初)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模板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荷塘月色》控究性学习案例》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