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较多困难和问题。设施农业虽然发展较快,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受经济条件制约,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种苗繁育、市场体系建设等工作相对滞后;从种植品种上看,目前日光温室种植的主要是黄瓜、西红柿、茄子、角瓜及叶菜等其他蔬菜,种植产品类同,市场效益低。
(六)市场制约因素增多,农产品流通不畅,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第一是我市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滞后,对农产品就地、就近加工转化能力相对薄弱,加上价格、品种、质量、品牌等方面的缺陷,农产品缺乏相应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外销的稳定渠道开辟不足。其次是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狭窄,无法及时、准确地捕捉把握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有序地进入市场的专门组织很少,在农户和市场之间的中介服务组织明显滞后甚至断层,农产品销售队伍规模弱小,实力有限,销售半径狭小。三是不成规模,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规模小而分散,经营粗放,提篮小卖,无大批量的产品供应,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七)土地流转农民有后顾之忧。对于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的**市,“人多地少”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一大瓶颈。许多农民为了增收过上好日子,一直想弃农进城经商从事二三产业,但还是把土地作为生活的退路,怕失去土地后,一旦在外面呆不下去,生活没有保障,因而不愿把土地流转出去。
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市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与土地流转体制改革,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优化调整种植结构。今年我们将全力抓好国家及自治区粮食补贴政策的兑现落实,灌区抓好以青铜峡优质水稻和利通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种植优质粮食80万亩。山区大力推广覆膜、集雨点灌等节水抗旱技术,积极实施抢墒播种,完成旱作小麦10万亩。扩大山区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种植面积,落实好20万亩甘草、人工牧草种植。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优质粮食面积达到80万亩。
(二)加快设施农业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开拓销售市场,抓住近期蔬菜产销形势好于上年的有利时机,加快日光温室定植。以“提质、增效”为重点,重点抓好两个优质高效设施园艺示范区。加快利通区孙家滩现代农业精品样板区建设和红寺堡乌沙塘中部干旱带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山区和孙家滩开发区及青铜峡沿山一带新建日光温室1万亩,全市新增以大小拱棚和养殖暖棚为主的设施农业5万亩。
(三)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落实好奶牛良种补贴、挤奶台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大户及返乡农民工建设园区或家庭牧场,发展规模化养殖,力促畜牧业提质、扩量、增效。加快畜禽改良,积极引导农户根据市场变化,通过自繁自育和外购加快补栏。完成6万头奶牛、4000头能繁母猪的登记保险。认真做好动物疫情的防疫工作,加强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加快畜牧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继续推行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对养殖园区的水电路、防疫、挤奶设施及饲草料基地建设等给予适当政府补助,引导畜产品养殖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畜牧业收入所占比重,拉动农民收入增长。全市新扩建养殖园区20个,机械化挤奶站20座,新增奶牛6万头,肉牛出栏30万头,滩羊饲养量500万只,生猪饲养量110万头,家禽饲养量突破1000万只。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争取更多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建设园区、反哺基地、订单生产,延伸产业链。认真做好今年4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筛选、申报工作。以园区为平台,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0个。加快基地标准化建设,完成2个无公害产地认定、10个无公害产品认证和3个绿色食品认证。
(五)做好增加农民就业和农民返乡创业“两篇文章”。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一是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根据用工需要进行实用技能培训,积极开展特色培训和对口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率,对有培训需求返乡农民实行免费培训,增强其外出务工就业的竞争力。二是有力推进全民创业行动,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三是从近几年**农民收入构成来看,农民纯收入增长对工资性收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所以继续加快城市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健康快速成长,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