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现行工作体制不顺。我们目前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缺少联动机制。一方面,我们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往往是各自为政,责任不明确,网络不完善,信息不共享,缺乏整体合力,导致部分流动党员“失管”。另一方面,党员“出口”渠道堵塞,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对待党员除名这个问题上心存顾虑,担心量大面宽,会造成不好影响,导致一些本该除名的党员,仍留在党内。**乡、**镇等乡镇有一些多年甚至10多年失去联系的党员仍滞留在党内,甚至有的户口已转走,但没转组织关系。再一方面,许多基层党组织建立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往往是有制度而无机制,导致坚持不够,运转失灵,形同虚设。
3.党员党性意识不强。流动党员思想日益复杂,给管理增添了难度。一些流动党员接触社会阴暗面较多,理想信念逐渐动摇,往往以个人利益衡量一切,认为自己挣钱才是第一要务,作为党员反而受约束多,因此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乐善镇一流出党员来电话说,有些业主或企业歧视党员,他们不愿表露自己的党员身份。还有部分企业下岗党员和部分失地农民党员心理失衡、怨气难消而产生对立情绪,故意疏远党组织。
此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缺乏工作经费,部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四、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措施
流动党员群体是一个长期并将继续存在的群体,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既是党建课题,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1.增强各级组织责任。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各级党组织必须消除认识误区,克服畏难情绪,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将其作为党建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其次,要明确教育管理职责。许多参加座谈者、问卷答题者建议,应尽快界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责任归属,建立流出、流入两地党组织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各主体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再次,要加强督查考核。各级党组织应将此项工作纳入党建综合目标考核考评体系,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检查、督促、指导,定期分析研究流动党员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教育管理大格局。
2.加大组织设置力度。进一步创新组织设置,确保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一是进一步落实省委组织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三制双建”措施,加大驻外机构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在流动党员集中地建立党组织的力度。二是在县人事局、民政局分别成立大中专毕业生待业人员、去向待定退转军人临时党支部,对流动党员实行“托管”。三是针对流动党员超过一半流向“两新”组织的特点,进一步加大“两新”组织建党力度,接转流动党员组织关系。
3.改进教育管理方式。一方面,灵活教育形式,在时间、人员、内容、组织形式、地点等方面不拘一格,灵活随机安排,确保教育实效。可以采取诸如行前教育、函授教育、电话提醒、异地巡视教育、回归教育、党员互助教育、网络党校教育、流动党校、业余周末夜校等教育形式。另一方面丰富教育内容,学习内容除党的基础知识外,还应有知识技能、经济法律等多方面内容,同时要寓教于乐,将流动党员休闲、知识竞赛、技能比武、主题活动与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吸引流动党员广泛参与。
4.服务关爱流动党员。一是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政治权利。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要及时将应让党员知道、讨论、参与的事务及时通报流动党员或征求其意见。二是开展广泛的精神文化活动。以流动党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和党内主题活动,增强党内活动的吸引力。三是实施温暖工程。积极开展流动党员就业指导、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党员交往、娱乐休闲等多层次服务,流入地、流出地党组织要探索开展在家党员与流动党员的“结对互助”、“定期走访慰问”、党内帮扶和困难救助等制度,切实帮助解决其家庭、就业、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力所能及地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后顾之忧。此外,还要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经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