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四个抓住”为手段,不断深化党务公开的进程
党务公开既顺应了中央对发展党内民主的要求,也体现了党员群众的意愿,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对党的自身建设的一次改革和创新。作为基层党务公开工作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党务公开工作,不断提高党务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应该突出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一)抓住党务公开的关键和重点,进一步提升党务公开的质量和水平。一要抓住关键。党务公开能否得到持续深入地开展,关键在于广大党员干部能否达成深层次的思想共识。要充分调动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群众开展和参与党务公开的两个积极性;通过典型推介、经验介绍、现场观摩等形式,多渠道地宣传党务公开的意义、成果,营造党务公开工作氛围。同时,要强化领导责任,要通过加强督查考核,督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破除思想障碍,带头执行党务公开的有关规定。二要把握重点。公开内容是党务公开的重点和核心。要牢固树立“党员群众最想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的思想,切忌避重就轻,蜻蜓点水。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工作实际,突出重点,公开实质性的内容,真正把那些除党内秘密外的事情最大限度的进行公开。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地突破原有的公开“禁区”,进一步提升党务公开的质量和水平。
(二)抓住监督主体的重心下移和内外互动,进一步提高党务公开的参与面和实际成效。强化党内监督,推进党内民主化进程是党务公开的重要目的。深化党务公开,强化党内监督,首先要实现监督主体的重心下移。当前要紧紧围绕党内监督的七项重点内容和十项监督制度,通过进一步完善民主评议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制度,健全党内差额民主选举制度和规范党内科学决策程序等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广大党员的各项民主监督权利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改变“上级监督下级”、少数人监督多数人的监督格局,实现监督主体的重心下移。其次要实现监督的内外互动。有效的内外监督是一个政党前进的不竭动力。实践证明,任何组织其内部监督的效果都是有限的,单纯的内部监督很难揭示并有效解决一个组织自身的特别是根本性的问题,来自组织系统外部的监督压力往往能够促使组织采取根本措施解决其自身痼疾。因此,在实现党内监督主体重心下移的同时,要认真研究外部监督,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平台和聘请党外监督员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公开党内事务,不断丰富党务公开形式,拓宽党务公开渠道,鼓励、吸引党外监督力量积极参与对党的监督,从而实现内外监督互动,较好解决党内监督低效、党外监督缺少动力这个长期困扰党的建设的问题。
(三)抓住构建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协调并进的运行模式,进一步提升党务公开的效率、层次。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需要协调统筹好,相互促进。在配套设施建设上,政务公开开展的比较早,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网络,党务公开可以利用政务公开平台,实现基础设施、网络等资源共享,缩短党务公开配套设施建设周期,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在公开内容上,党务和政务不是两张皮,二者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特别是机关各部门、单位的党务和政务更是密不可分,单纯的政务公开和单纯的党务公开都不够全面,也难以深入。要将党务公开中的重大事项在政务中体现出来,既有宏观决策的公开,又有具体工作措施、工作成果的公开。重点要公开党委、党组的行政决策、选拔干部、评定奖惩等方面的内容、程序。在工作部署上,力求统筹兼顾、相互协调,要将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各单位、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做到步调一致,同步推进,相得益彰。
(四)抓住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党务公开的规范化建设和长效管理。第一要进行制度创新。党务公开是推进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的一项基本制度,落实这项制度还必须有健全的机制和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具体制度来保证其顺利推进。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对党务公开制度进行大胆创新。建立健全党务公开监督机制和信息反馈制度,明确监督方式,畅通监督反馈渠道;建立健全党务公开评价机制,扩大评价主体,提高评价主体的代表性和客观性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建设,防止权力运行过程的随意性和隐蔽性。第二,要抓好制度的落实。当前要特别警惕为制度而制度的错误倾向,防止党务公开制度成为摆设,成为应付检查的展品。通过加大落实领导责任,强化明查暗访、问卷调查等形式,提高对党务公开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通过加强党务公开的考核激励,确保党务公开的各项制度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Tag: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范文,调研报告怎么写,总结报告 -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