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口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问题必须高度关注
大中城市的迅速扩张有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质量提高、保持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这些认识既是我国几十年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发达国家证明已经成功的一条道路。党的十七大已经明确我国城市建设的方针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从政策上解决了国内一直争论不休的大问题,实际上是解决了要不要加快大城市发展的问题。我国的城市建设水平越来越高,沿海发达地方的城市现代化水平确实已经接近国外先进水平。但是,也应该看到,把城市建设放到人口城市化背景下考察,不难发现,有一些问题需要高度关注。首先要解决指导思想问题,也即城市为谁而建的问题。看似普通的问题,很多城市并没有解决好,建设所谓的精英城市、推倒盖好不过几年的大楼重建、群众并不支持也不需要的老城区改造等等问题在许多城市普遍存在。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房价畸高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老百姓两方面的注意。一方面政府把土地出让作为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渠道,不断升高的地价直接推动房价抬升,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买房越来越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沟壑。因此政府和房产商需要明确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为谁而建!现在大小城市的房价一般每平米都在5000--6000元,据报道国内最高房价已达12万元。深圳的房价最高达到近2万元,1000万人口的深圳市有多少能够承受这样的房价,没有人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东莞市外来人口是本地常住人口的10倍以上,它的房价也只有极少数所谓精英可以承受。**市近几年城市发展非常迅速,房地产市场异常红火,房价一路攀升,五年时间,从2000元左右到现在已经高达近2万元,而且可以预言,高房价在**短期不可能有多大降幅,因为**市最近拍卖了一宗土地,每亩地价已近600万元。**县是一个经济还很不发达的地方,不到三年时间,房价也从1200元左右迅速抬升到3000多元,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不管是大城市还是新型的中小城市,房价问题不解决好,城市化无疑是一句口号,高房价直接把一些潜在的城市居民拒之门外了,也间接扼杀了房地产市场的广阔前景。当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的时候,可以说房价问题是解决真正的人口城市化的钥匙,也是政府和公民、开发商和购房人之间解决公平问题的症结所在,靠政府微乎其微的经济适用房是解决不了人口城市化的。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的内涵应该是劳动力持续供应问题,当廉价劳动力的社会正在逐步隐退的时候,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系是需要稳定的劳动力来支撑的。
第二是城市规模大小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城市资源的承受能力的问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是决定城市规模的关键因素。李津逵研究员在批评西部一个城市规划时说,一个工业化水平不高的地方,作出了城市人口规模成级数成倍增长的设计,显然是一个脱离实际的规划。**县因为三峡工程加快了县域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城市规模不断增加,规划到2020年县城人口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2万人左右,这个规模是符合**实际的,届时,全县因为人口总数减少,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相应也会达到50%以上,与全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略低于全国城市化水平。**市城市规模大小需要在全国、长三角地区、**省、宁波市和本市多个层次上全面把握,科学概定。当代上海研究所20xx年的长江三角洲发展报告指出,**的城市布局和江苏相比,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小、数量少,布局分散。[6]宁波市把**、余姚作为统筹发展区,力图建成宁波北部中心城市,而且是按照一个大城市的格局进行安排。**市城镇建成区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比例已达28.3%,按照**市十一五规划和已经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将达到550平方公里,[7]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至少在400万人以上,这样一种规模对于水资源人均不到500升、能源奇缺的地方来说无疑会带来不少问题。类似的问题在广东东莞市已经有所暴露,据南方日报报道,[8]去年以来东莞全市外资企业关闭外迁909家,今年1—7月,该市500多家企业关门和撤离,众所周之,东莞作为一个县级市,其无限扩张的城市建设模式在全国也不乏其例,现在如果以每年近1000家企业、20万人(推算)的速度递减,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发达地区最大限度的支持,长三角等大型都市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位于都市圈的各类城市必须根据各自的实际合理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适当的城市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不断提高所辖范围内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