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村,是城市和工业发展及农村劳力转移的坚强后盾。
中国曾经有九亿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和工业吸纳了近*亿农民,留在农村的还有*亿农民,这*亿农民的小康之路、幸福生活如果全部寄托在离开土地和农村,让他们走向城镇和工业,并依靠城镇、工业来完全彻底地解决他们生存和生活、教育和医疗等等,这在目前的中国现实里,几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不能因为*亿农民进了城,打了工,有了超过农村留守人员平均收入的工资收入,就认为所有的农民都可以走这条路。要看到的是,走向城市和工业的都是农村的青壮年和比较有文化、有技能的一部分人,他们在农民和农村中也是生产力因素中和劳动力里最活跃的分子、最有创造力的群体。。可以说广大农村和无数农民家庭将最有体力、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贡献给了城镇和工业,并且在这个贡献过程中农村和农家是不计任何成本和完全处于劣势的,连农民外出务工的往返路费这种成本都由农民自己承担了,工资也是雇佣方说了算,农民根本没有谈判的能力。农村最具活力的一群人走了,最弱势最需要关怀的一大部分人留下了,俗称******部队(老人、妇女、儿童);打工而去的农民还把所有的生存的问题,所有的困难和包袱,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人情往来等等留给了农村和在农村的家庭。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所需的人力数量会越来越少,所需人力的素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被淘汰出局的农民也会越来越多,那么,农村无疑是农民永远的家园!很多专家、学者和研究三农的人们只看到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轻松、便利和高效,看到了把所有农民转移出去的美好前景,而没有看到转移农民的代价和成本,以及进城农民背后留下的那些沉重包袱和艰难困境。
曾经有很多农民离家外出务工了,仍然坚决不丢弃农村的土地;也曾经有农民已经举家迁往集镇了,还要到城镇外租种土地,甚至开荒种地;也曾经有多年从商已步入富裕行列的农民依然依恋着那偏远脊薄的土地,这说明什么?说明农民的生存危机意识难消,脱离农村这块土地后生存的安全感缺乏。据估计,目前农村尚有*亿农民,****年将仍有*亿农民生活在农村。****年也还有*亿以上农民在农村。不论城市和工业如何飞速发展,由此吸纳去的农村劳动力如何多。总之,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农村这个大后方的稳固和支撑上的,没有这个大后方作坚强后盾,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无疑将会大打折扣,黯然失色。
(三)发展农村,是治理我们国家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选择。
不管农村多么苦、多么穷、多么脏、多么乱和多么差,她所承载的历史重负和未来责任,都是无可用语言归纳和掂量的,也是我们这个正在负重前进的农业型的大国,再也找不到替代的所在。在城市和工业的基础还很脆弱,它们尚有无数的自身难题亟待解决的情况下,把*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再加到它们身上,其结果是无法想象的。
即使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很好了,农民很大的可能也是在他们固有的土地上进行商品生产和工厂化的劳作。让农民不脱离土地而发展产业是最明智而适合当前中西部我国广大农村的。怎样尽可能地引导农民在自己的家园上充分使用劳动力?发展市场需要的产业和生产社会消费需求的各种产品(首选农产品)、获取效益的最大化、改善生活是最直接最可取的方式。这种方式比把大批农民弄到土地家园、农村山区之外,效果要好得多。例如成都市郭春城书记倡导的三个发展圈就是走这个路子;例如我们实践中经历过的发展烟叶、食用菌、蔬菜、养殖、加工等产业,农民没有离开农村也能搞市场经济,山区农民也能亲手培育一朵朵高山产业之花,放出奇光异彩。
因此,我们为什么不能立足于农村、立足于农民自身谈发展?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他们是在城市或农村,而是怎样发展农村和改善农民的生活以及解决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如果用一些事半功倍的办法就能让农民生活得更好,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要用很多精力和财力、物力去把农民活生生地从土地上剥离出去呢?要知道农民与土地的血肉联系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有农民就有土地,有土地就有农村,为什么一定要全部改变他们的性质?让一部分有能力、有技术可以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自然脱离土地和农村,或者农家里的一个、几个人离开,或者土地不需要时短期离开,其他的不能脱离农村的老人、儿童等不离开,不变其身份,就让农村还是农村、农民还是农民,让他们在一个建设的很好的新农村完满地完成其生命的过程,于国家于农民未尝不是件双赢的大好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工作体会,班主任工作体会,银行工作体会,总结报告 - 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