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到位、思路清晰之后马上开始行动,老师首先在作业布置和批改上下工夫。“调查”性作业、“体验”性作业、“操作”性作业等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使学生的作业厚实起来了;更可喜的是教师对作业的批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冰冷生硬的等级和分数少了,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和学习的激励多了,如语文老师批改作文不再是“条理清楚,语句通顺”等老套的评语,而是从读者、朋友的角度和作者交流阅读体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作文很重视,是认真读了自己文章的,能和老师产生共鸣,对老师指出的问题就能虚心接受;美术老师批改作业不再只是简单的等级或分数,他们对学生作品认真点评、仔细修改、写激励性的话语,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爱心和尊重。
根据学校实情,结合教研组研究情况,学校出台了系列与新课程配套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和作业管理要求,如《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备课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常规》《学生课堂常规》《学校校本教研制度》《行政人员参与教科研活动制度》《新课程下作业布置及完成要求》《学生作业奖励制度》《“每日一刻”练字及检查制度》《各学科作业设计及评价要求》等等。通过新的管理制度的建立,教师的作业观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有效地解决了与新课改不相适应的作业方面的问题,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时俱进,不断规范。
(二)检查引导,规范管理。
建章立制重在落实。检查是促进管理落实的重要手段,学校通过实施“四落实”,促进过程管理有实效。
1、时间落实。每学期学校都会依据制度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时间为开学初、学期中、学期结束,包括一次全面检查,两次专项检查(如:改错复批、作文批改、课堂作业批改、课后拓展练习等等),保证每一名学生的每一门学科的每一本作业都查到。
2、人员落实。全员参与,每一位教师既是检查者,也是被检查者,检查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3、内容落实。(1)查作业本面貌。从作业书写、格式以及书面整洁等方面进行检查,目的是检测学生书写习惯养成情况,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爱惜自己的作业本开始。(2)查作业内容。看作业形式是否丰富、内容是否恰当,是否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体现发展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典型性。(3)查作业数量。看学生课业负担是否合理,作业是否适量,教师是否布置了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教师是否以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看教师对学困生的关注程度和效果。(4)查作业批改。看老师批阅的态度是否端正、角度是否正确,是否关注了学困生,是否讲求批改的艺术,是否注重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等。
4、反馈落实。每次检查作业本,我们都会从中受到启发,发现了好的典型,就通过展示平台,向全校教师推广;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与教师共同研究,开展“作业问题之我见”活动,集思广益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同时,我们将作业管理与教师月考核和学期考核挂钩,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作业评价的改革促进了学校常规管理,增强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从检查情况来看,教师能自觉备作业设计,作业的层次性、针对性更强,如数学作业,既有保底的基础题,又有强化思维训练的拔高题,作业“消化不了的”,可以先选择最基础的;“吃不饱的”,老师预备了冲刺题。学生惊喜地发现,作业是如此丰富:对家人和邻居用电、用水情况进行调查,向家长学习一日当家实践,完成一项小制作,发现一个节约小窍门等等都是作业。作业内容变 ,教师批改也变了,“×”和斥责没有了,鼓励也越来越多,孩子的学习问题,老师会用建议的方式进行正面疏导,难怪作业批改时,孩子们都会盼着与老师面对面,试卷刚交给老师,孩子们就会急着询问什么时候发,他们在期待老师试卷上的评语呢!作业也让家长眼前一亮,特别是作文本,每次作文后家长都要求将老师批改后的本子带回家看,家长在反馈中说:“最喜欢看老师批的作文,他们的批语就是一篇很好的小作文,有方法指导、有具体要求,更有对孩子殷切的希望,在老师的眼中,孩子的每一篇习作都是成功的,这对他们是很大的鼓舞,孩子非常喜欢老师的批语,作文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