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开发《走进古诗文》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主题的确立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学生的内在需要。检验任何一类课程是否成功的标志很多,但学生的需要必须放在首要位置。为了使开发的课程能够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发者应该在学生中开展广泛的调查,通过开座谈会等方式,让学生自己确定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相应的资料、信息作支撑。开发的课程主题确定后,我们利用图书馆、资料室、网络大量搜集资料。在以上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我校研制开发了《走进古诗文》校本教材一套三册,分别为低、中、高年级段使用。
6、围绕课题开展教科研活动
(1)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专门安排一节古诗文启蒙教育课,保证每周一节课。由教师利用专题网站中的“课程资源”通过电视等形式进行。
(2)班级成立古诗文兴趣小组,利用周六进行“快乐周末”活动,由有条件的学生自主登录专题网站诵读古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热爱古诗文的热情。
(3)班级每周安排两个一:“每周一诗”、一次“十分钟队会”,保证诵读时间和诵读效果。
(4)学生每天做到两个一:和父母一起诵读一刻钟经典名著,每天坚持写一点读后感悟,并发到在“在线交流”上。
(5)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校本研讨,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研讨、实践活动研讨、诵读效果研讨等等,形式有公开课教学、论文交流、汇报演出、竞赛评比等。
(6)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阶段性成果展示,展示学生的采蜜集、手抄报、读书笔记本、优秀诵读、演唱、演奏、课本剧表演等等。
三、课题研究的反思
1、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了学校办学特色
在学校古诗文启蒙教育建设中坚持以古诗文诵读为基础,根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尝试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古诗文特色活动,激发孩子们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确保特色建设有效地实施。
(1)唱、奏诗文,陶冶审美情趣
为古诗文填写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悠扬委婉的乐曲,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文的意韵,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的审美情操得到了陶冶。在学校每学期一次的“阶段性成果汇报”活动中,总能欣赏到孩子们动听的演唱和美妙的演奏,“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被孩子们演唱得是那样打动人心,“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古筝演奏又是如此地扣人心弦。
(2)书、画诗文,彰显创新才能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能够培养和彰显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3)演、辩诗文,提高思辨能力
根据古诗文的部分内容故事性、可表演性强的特点,学生们把诗或文改编成一个个课本剧,再现古诗文的意境并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寻隐者不遇》、《孔融让梨》、《鹬蚌相争》等通过学生活灵活现的表演,更具有了发人深思的现实意义。
学生们在诵读古诗文中还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及时记载下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有的甚至对诗文提出质疑。为了让学生们交流体会,辩明道理,好多班级充分利用“十分钟队会”开设古诗论坛,为学生们提供交流的平台,或抒发自己的感想,或阐明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自己理解中的困惑,可谓气氛热烈,争论激烈。老师们发现,在辩论中,学生们的理解能力、辨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尤其可贵的是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客观地看待事和物。
(4)改、创诗文,培养创作爱好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学校、老师还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创作诗歌,可以通过“星星诗会”、手抄报、广播台、推荐发表等给孩子们提供抒写生活、抒写感受的舞台,激发孩子们的文学创作爱好和文学创作欲望,发现培养一批“小文人”、“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