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试题八年级语文试题2017届初二上语文期末考试文言文复习含答案» 正文

2017届初二上语文期末考试文言文复习含答案

[05-11 21:53:28]   来源:http://www.xxk123.com  八年级语文试题   阅读:8987

导读:其岸势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隶而从者二.翻译下列句子。1.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全石以为底 3.近岸,卷石底以出 4.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8.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选择题1.与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是( ) 例句:水尤清冽 A.回清倒影 B.以其境过清 C.为官清廉 D.水清见底2.加点词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居安思危 B.不可久居 C.居高临下 D.居中调停

2017届初二上语文期末考试文言文复习含答案,标签:语文试题,http://www.xxk123.com
其岸势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隶而从者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全石以为底
 
3.近岸,卷石底以出
 
4.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8.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选择题
1.与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是(       )
    例句:水尤清冽
   A.回清倒影     B.以其境过清     C.为官清廉      D.水清见底
2.加点词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居安思危     B.不可久居        C.居高临下      D.居中调停
3.与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是(       )
    例句:以其境过清
   A.以貌取人     B.以身作则        C.以德报怨      D.以人废言
 
四.简答题
1、文章第一段“全石以为底”句有什么作用?
   
 
2、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
 
 
3、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有何妙用?
 
 
4、“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5、文章描写潭中游鱼笔法极妙,你认为妙在何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简要分析第②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7.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8.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9.文章最后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其境过清”体现在哪里?请用原文回答。
 
 
10.文中几处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感情基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2、作者初发现小石潭时,先写“心乐之”,久坐潭上,又感觉“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13、作者写景如画,又寄情于景,对小石潭描写中已写出了作者个人情感和遭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谈谈你的理解。
 
 
 
 
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3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八年级语文试题语文试题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试题 - 八年级语文试题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