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快出台中心镇培育工程具体的实施意见。
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节点,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就近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平台,所以中心镇的突破和成功,对整个农村综合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中心镇产业的集聚能够给农民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人口的集中能使有限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体制机制的创新能给广大农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可以为今后或者其他乡镇带来有益经验,少走弯路。同时我们可以借鉴龙游经验,在培育中心镇的基础上,开展中心村建设,直接扩大农民的受益面积。
(三)优化政府支农投资,吸收社会投资;加大投资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至20xx年我县政府支农投资总额约53400万元。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资金、支援农村生产性支出。政府支农资金的投入广泛调动农民自主创新意识和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明显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但是也存在管理部门多影响工作效益和投资效益;项目交叉重复,给资金和项目管理带来困难,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资金到位中间环节多,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地方配套难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一是要建立组织协调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加强沟通协调;二是要制订和完善综合性开发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统筹作用;三是要规范项目管理程序,严格项目管理办法;明确部门指责,加强项目监管。以此优化政府支农投资,使支农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效用。
此外今后几年是农村综合改革的关键,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确保改革顺利平稳进行。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社会投资参与涉农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改变目前单一的、直接的、无偿的政府支农投资方式,按照“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吸引社会投资,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就业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
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有效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县对农民就业培训人力财力投入都比较积极,政府也贴钱发放了“技能培训券”,让农民免费持券参加培训,但是总的来说针对性不强,实际效果不明显。和我县邻近的台州在就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形成了四种典型形式,对我们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一是就地培训转移。二是异地培训转移,例:杭州市农广校接单,仙居县农业局组织了28名青年农民,参加杭州市农广校机电专业为期5个月的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拿到就业和资格政府,经学校推荐进入杭州汽轮机厂等大中型企业上岗就业。三是就地培训扶持转移,政府进行宣传,邀请专家讲课解惑,对经过培训合格的人员颁发证书,并为其联系创业贷款。四是院校教育培训向企业推荐就业。五是校企结合,定向培训转移。具体运行方式是培训机构主动与企业用人单位联合,根据用工企业的需要,确定专业工种,组织农民参加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后,全部进入企业工作。培训经费由政府扶持为主,企业承担一部分。这种形式的最大优点是就业率高,使政府扶持的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便于培训经费的管理。 总结上述五个典型给了我们三点启示。一是党委、政府重视,部门支持是关键;二是组织农民培训转移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就是要了解农民的就业意向,了解当地的就业特色项目,加以引导和扶持;因人制宜,就是要根据农民的文化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培训项目;三是农民培训要注重实效,始终坚持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我们一直在强调工业建设,但是一个国家不可能无农唯工。工业建设需要高科技,农业发展也离不开现代化。从我县目前情况来看一是农业生产水平、农产品层次较低;二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特别是青壮年比例较大,一些偏远乡村,留在村里的基本上是老人。农业变成了副业,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副业化的趋势明显。因此我们一是要在确保粮食与食物安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作物等高附加值的种养业。二是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向农业产后领域拓展和延伸。在产业布局上,逐步将农产品加工业由城市转向农村;在结构上,要大力支持发展现代食品工业、饲料工业等;在政策上,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的农产品加工工程的建设;在技术上,应大力开展多层次的技术开发和研究,大力应用当代高新技术;在产品上,要向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三是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鼓励支持农村各类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能力和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内部治理机制,通过与大专院校、其他合作组织联合,拓展其教育、研究、培训、咨询功能,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力建设。四是要从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和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着手,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局面扭转过来,并加强工业反哺农业,给农民以有利可图、发展市场经济的有利宏观环境。五是以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为重要基础,建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