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教学资料课题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10-15 16:26:37]   来源:http://www.xxk123.com  课题研究   阅读:8453

导读:3、根据不同操作类型采取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进行动手操作时,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励学生自愿参加,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让学生先用四根小棒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叫学生再把拼成的长方形拆开,看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与宽的关系,让学生在拼、拆的过程中自己得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再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自己摆小棒,通过动手,促进动脑,理解进位加的算法等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设计和安排综合实践活动上,而且还体现在每一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操作、画图、收集和整理数据、探索身边的实践问题等活动,促使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我们中高年级的教师积极探索了注重课前调查、立足课堂教学、强化课后延伸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前、课堂、课后三段时间进行了重点研究。在这三段时间中给学生更多地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让他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标签: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方案,http://www.xxk123.com
  3、根据不同操作类型采取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进行动手操作时,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励学生自愿参加,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让学生先用四根小棒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叫学生再把拼成的长方形拆开,看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与宽的关系,让学生在拼、拆的过程中自己得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再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自己摆小棒,通过动手,促进动脑,理解进位加的算法等等。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设计和安排综合实践活动上,而且还体现在每一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操作、画图、收集和整理数据、探索身边的实践问题等活动,促使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我们中高年级的教师积极探索了注重课前调查、立足课堂教学、强化课后延伸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前、课堂、课后三段时间进行了重点研究。在这三段时间中给学生更多地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让他们在调查、操作等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切实提高实践能力。
  1、注重课前调查,培养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终达到“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六年级的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教学内容前一天,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明天我们将要学习“百分数”,你们先去找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并想想是表示什么意思。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结果,并通过投影展示给大家。如:衣服的成分标签上的“100%棉”、“55%棉、45%涤纶”;啤酒瓶包装上的“酒精度>3.1%”;方便面的包装袋上的“加量20%”……通过课前的调查,学生对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又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校的一位教师课前组织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展开观察和调查活动。学生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光盘、碗口、锅子、钟面……特别是大大小小的车轮,都是圆形的。于是学生就初步感受到了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产生疑问:这些东西为什么都做成圆形?圆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车轮不做成圆的就不能行驶吗?并通过更深入一步的调查,学生了解到车轮有不同规格的尺寸,锅子也有不同的号数,于是学生进一步产生疑问:这些不同尺寸的含义是什么?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学生就逐步学会了发现数学问题。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校的教师设计了计算新建镇中心幼儿园草坪面积的活动,课前组织学生观察地形,实地测量,课上再来研究、探讨计算方法,使得学生在活动中 轻松学会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2、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向思维的素材和生活原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具体体现。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操作中探索新知。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有位教师先出示几个不同大小的圆形实物图,问:这几个圆的周长谁的长?(学生抢着回答)长多少?(学生沉思)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圆的周长呢?接着教师就指导学生分组测量。根据教师提供的圆形纸片、圆形实物、尺、线、图钉、剪刀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了“滚动法”和“线绕法”,并通过计算测量的数据,初步感知了“圆的周长总是其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时教师再适当介绍圆周率的概念,得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整个学习过程成了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验了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从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课题研究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教学资料 - 课题研究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